电子商务|无需任正非提点,中国手机行业已“寒气逼人”( 七 )


国产厂商想要真正取得突破 , 目标应该放在自研SoC芯片上 。 问题在于 , 芯片行业是一个典型的“长周期、重投入、慢回报”的苦差事 , 再加上目前国内芯片产业和国外芯片产业之间存在的差距 , 投入SoC研发很可能需要5~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回报 。 但从长远来看 , 尝试研发自研芯片 , 确实能打破手机圈趋于同质化的现状 。
差异化战略收效尚可
除了自研芯片以外 , 今年手机市场最值得关注的另外一大技术亮点 , 那自然就是折叠屏了 。
在短短八个月时间内 , 全球上线了七款折叠屏产品 。 除了年初发布的荣耀Magic V、vivo X Fold以及华为Mate Xs2 , 今年8月份 , 小米发布了MIX Fold 2 , 带来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更新;三星推出Z Fold 4和Z Filp 4两款新品 , 进一步打磨屏下摄像头体验;摩托罗拉的razr 2022 , 更是将折叠屏手机带到了5000元价格段 。



(图源:小米官网)
在这里面 , 既有荣耀、vivo这样刚刚踏入折叠屏市场的厂商 , 也有华为、三星、摩托罗拉这样早早入场的老手 , 再加上OPPO、小米这种稍早入局的厂商 , 至此 , 国内的主流大厂都已经入局折叠屏手机领域 。
国产铰链、柔性屏等相关技术的成熟 , 是大厂纷纷杀入折叠屏“新赛道”的一大原因 。 早期存在的屏幕折痕、屏幕素质以及铰链问题 , 在新产品上基本都有所改善 , 而不断下降的生产成本 , 也让折叠屏的售价开始出现明显的降低 , 让折叠屏手机在普通消费者面前不再那么的遥不可及 。
体验提升 , 价格下调 , 这对于折叠屏手机的销量产生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 根据数据统计机构CINNO Research的报告 , 2022 年上半年国内折叠屏手机的累计销量达到了130万部 , 超过了2021年全年16万部的成绩 , 涨势迅猛 。



(图源:CINNOReasearch)
在手机市场整体下滑的情况下 , 折叠屏市场能够取得逆势增长实属不易 。 但是考虑到今年主流厂商全部入局的情况 , 这样的高速增长其实是可以预见的 , 而且在增长基数较低的情况下 , 即便是高速增长后的销量占总体市场的比例依旧很小 。 总的来说 , 这段时间的折叠屏市场只能算是“不温不火” , 前途可期 。
对于各家厂家而言 , 想要在这样一个萎靡的时间段实现“破局” , 就必须拿出“人无我有”的卖点才行 。 无论何时 , 实质性的产品革新对市场的刺激效果都是立竿见影的 , 但想要产生撼动机圈的创新 , 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沉淀的 , “折叠屏”能否成为“全面屏”之后的下一个风口 , 我们还不得而知 。
总结:凛冬将至 , 但希望仍存正如上文所述 , 在产品配置内卷、核心性能溢出、消费欲望下降的影响下 , 国内市场逐渐饱和 , 整个手机行业进入发展瓶颈期 。 如何打破这个死气沉沉的局面 , 成为了无数国产厂商思考的核心问题 。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 , 厂商们选择的主流突破方式是“冲击高端” 。 然而 , 一个残酷的现实却是:人人都在冲击高端 , 却没有带来足够多的出货量和份额、利润的转化 , 根据Counterpoint的统计 , 国产手机的出货主力依然是250美元-399美元(约1697元-2709元)的中高价位段 , 占整体销量的25.5% 。



(图源:Counterpoint)
按照微博博主@数码闲聊站的说法 , 如今国产集体冲高基本算是告一段落 。 各家厂商都在衡量自家旗舰产品的可行性 , 要么直接砍掉 , 要么就不走量 , 准备把精力重新投入到中端市场里 。 在苹果不断探索“下行”的威胁下 , 未来的中高端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愈发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