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硬的玻璃,被中国科学家造出来了,为中国点赞

比钻石还硬的玻璃
全世界最硬的玻璃,被中国科学家造出来了,为中国点赞
文章图片
在150千米深的地球内部 , 坚硬的岩石早已在高温高压下部分熔化 。 这里的温度超过1000℃ , 压力更是相当于地表的5万倍 。 在犹如炼炉的环境中 , 自然界中最美妙的转变正在进行 。 经过数亿年的时间 , 平平无奇的六边形石墨晶体逐渐转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天然金刚石(钻石)——这不仅是无数人幸福婚姻的见证 , 也是自然界最坚硬的物质 。
金刚石极其坚硬的原因在于其分子结构 。 在金刚石中 , 每个碳原子的杂化方式都是sp3杂化 。 也就是说 , 分布在这4个杂化轨道上的价电子 , 会分别与另外4个碳原子的价电子结合形成共价键 , 构成正四面体 。 正是这样牢固而紧密的立体结构 , 赋予了金刚石极高的硬度 。 同时 , 金刚石中所有的价电子都参与了共价键的形成 , 没有自由电子 , 这种特殊的晶体结构使得金刚石不具导电性 。
左图为sp2杂化的碳原子及其构成的平面分子结构;右图为sp3杂化的碳原子以及金刚石分子结构(图片来源:10.3844/ajeassp.2018.766.782)
虽然金刚石的硬度在自然界可谓无敌 , 但如果你将女朋友的钻戒砸向地面 , 却有可能目睹钻石的裂缝 , 甚至是粉身碎骨 。 这是因为金刚石虽硬却脆 , 在遇到硬物撞击时容易碎裂 。 事实上 , 对于超硬晶体材料来说 , 硬度和韧性往往不可兼得 。 这主要归根于金刚石的原子晶体结构:金刚石晶体由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结构单元构成 , 正是这种有序性使得晶体不同朝向的结构各不相同 , 晶体的硬度也随着晶向的变化而呈现各向异性 , 那些“较软”的晶面就成为了金刚石的“软肋” 。
在材料领域 , 一个与“晶体”相对应的概念是“玻璃” 。 与有序的晶体相反 , 玻璃态 , 也就是非晶体材料具有相对无序的结构 , 只在几个原子的小区域内具有短程有序性 。 这种具有一定秩序的混乱结构会呈现什么意想不到的性能?
最近 , 在一项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SR)杂志的研究中 , 来自燕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就研制出了一种全新的玻璃材料——不仅硬度超过了金刚石 , 并且具备金刚石不具备的韧性 , 以及半导体特性 。
最强、最硬的玻璃
领导这项研究的田永君院士一直深耕于超硬材料领域 , 例如早在2013年 , 他就带领团队合成了一种硬度超过金刚石的纳米孪晶立方氮化硼 , 这项突破也登上了《自然》期刊 。 而在最新的研究中 , 田永君团队使用的原材料是富勒烯(C60) 。 富勒烯的碳原子都是sp2杂化 , 结构规整 , 具有高度的对称性 。 因此 , 在800℃下 , 5GPa的压力就足以破坏富勒烯高度对称的结构 。
全世界最硬的玻璃,被中国科学家造出来了,为中国点赞
文章图片
/ja076761k)
研究团队正是利用了这一性质 , 他们希望在合适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瓦解富勒烯的晶体结构 , 使原本结构中的sp2杂化碳更大程度地向sp3杂化转变 。 将其解构的目的就是要再重建 , 以得到结构无序、不“完美”的玻璃态 。 为此 , 他们选择在25GPa的高压条件下不断升高温度 。 随着温度的升高 , 规整的晶体结构逐步瓦解 , 在800℃时就可以由晶体结构完全转变为玻璃态 。
此后 , 伴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 , 意想不到的变化出现了 。 在1000℃时 , 材料在X射线衍射光谱中不再显现出类似于石墨的结构特征峰 , 而是出现了对应于金刚石晶面的宽衍射峰 。 这一点完全不同于以往合成的玻璃态碳材料——此前报道的玻璃态碳材料都会呈现与石墨结构相似的衍射峰 , 也就是说 , 碳原子的主要杂化方式依然是sp2 。 而在最新研究中 , 富勒烯sp2杂化碳逐渐转变为sp3杂化 , 并在1000℃时 , sp3杂化的正四面体结构后来者居上 , 占据了主导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