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三代人绝活育成火箭“大心脏”( 三 )


董明明长期从事预先研究型号制造工作 , 新产品、新工艺需要新方法、新手段 , 工作中遇见新问题是家常便饭 。 在空间站工程中 , 某新型上面级发动机阀门属于首次研制 , 滤网网片的折弯成型关系到发动机阀门控制的精准度 。 面对尺寸小、结构复杂、精度高的成形技术要求 , 董明明经过几天几夜的研究试验 , 制作专用工装 , 在5倍放大镜辅助下 , 完成了网片折弯任务 , 保证了产品研制进度 。
在火箭发动机某新型研制类贮箱的装配焊接过程中 , 偶尔会出现待焊部位错边不齐且存在间隙的情况 , 将直接影响后续焊接质量 。 对此 , 董明明设计了一种专用工装 , 利用螺栓的螺旋压紧力将错边箍住 , 与焊缝平齐 , 将间隙压平 , 确保了焊接质量 。
入职7年来 , 从“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 , 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 每次重大航天任务 , 董明明都参与其中 。
如今 , 在创新路上 , 董明明已经小有成绩 , 但他不满足于此 , 在参加了成人高考后 , 董明明即将在职攻读机电一体化专业 。 在他看来 , 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 对于航天工匠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 新时代需要新工匠精神 , 他必须跟上 。
从70后杨峰 , 到80后蔡帆 , 再到90后董明明 , 航天精神在一代代传承 , 创新精神也在一代代传承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李川 杨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