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中国河南这座小城火了:靠“造假”垄断一门全球生意( 二 )
外行人弃之如敝屣的头发,在许昌人眼里是黑金,头发贩子们游走淘金 。收头发可是个技术活儿,得会看颜色、光泽、粗细、烫染程度,甚至还有湿度 。好与不好,全靠收发人一双手、一双眼 。有经验的头发贩子,手往头发堆里一插,就能知道个大概 。碰上不懂行的卖家,一个脸盆就能换一把头发 。要是乌黑发亮的一头大辫子,面对着会讲价的主儿,忍着痛也舍得给高价 。
最新报价,25厘米的原发大概能给到600元左右,35厘米的原发卖到1200+都不奇怪 。
最巅峰时,许昌有2万人的头发收购军团,一把剪子、一把尺、一杆秤加一面镜子,在世界各地织起了一张收发大网,每年把上千吨头发汇聚到许昌的大小作坊加工 。
从1902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80年的时间,原材料搜集、代加工上,许昌占了生产的大头,生产——销售——消费这条产业链上,韩国、日本在销售环节卡死了,利润分配上,许昌没有任何话语权 。
在商业世界里,没话语权的意思就是随时可能被替代 。
用郑有全的原话说就是:“当时找外商经销,正所谓‘人家把你卖了,你还喊他爷’ 。具体的活儿我们干,人家赚的钱却是我们的10到20倍!”
许昌,想挣大钱
搞定了上游货源还不够,关键是要吃死下游市场,而这同样也要经历脱一层皮的煎熬 。
这里回答第二个问题,许昌如何干翻垄断全球的日韩,逆袭上位?
1989年,小商贩郑有全被推上了许昌发制品总厂厂长的位置,想挣大钱,许昌下一步的目标是做自己的品牌 。
没有技术搞高档假发生产,没有资金搞研发,没有渠道对外销售,三座大山压在许昌人脑门上 。
也是这一年,赶上国家扩大出口政策的浪潮,许昌发制品总厂获批了210万的专项资金 。钱有了,接着就是技术攻坚战,发制品的中低档加工并不十分复杂,但初始技术从何而来?国外企业捏死了搞技术封锁,纯靠人工成本下不去,产量上不去 。
没辙,只能硬造,几经周折找到了青岛韩国工厂退休的老师傅,凭印象画三联机的图纸,再找机械厂做样机,再反复调试迭代几十次 。
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设备和技术工人,销售渠道又成了最大问题,东西再好技术再赶超,你的消费者看不着 。那会儿也没淘宝、没李佳琦,来一波直播带货,几分钟所有女孩都知道了 。
1993年,转机出现,许昌发制品总厂与美国新亚公司合资组建了中外合资企业——瑞贝卡公司,利用新亚公司在美国当地的销售网络,撬开一条缝,先渗透进去,再扩散,效果很明显,瑞贝卡公司当年的出口就达到了530万美元 。
便宜能吃苦向来就不是一个持久的护城河,代加工厂向来是谁便宜用谁,可以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许昌,也可以是21世纪的东南亚,而在这场假发市场争夺战中,从瑞贝卡这步棋开始,许昌艰难,也一步步的立起来了,开始走出属于中国的高端品牌 。
站在日韩的角度,怎么也想不明白,啥也没有的中国小城许昌怎么就把自己挤下车了,但是商业世界里就是这样,这趟车没坐上就追不上了 。
从美国到美洲到非洲,瑞贝卡一步步在全球建立销售网络,2003年上市,成为A股市场假发第一股;2008年,这场统治全球假发星人的生意,把不甘心一直代加工的小商贩郑有全送上了河南首富的位置 。
我们理一下许昌的假发发展史,它几乎走过了中国企业可能经历的每一个阶段:
从山寨作坊,靠低价抢占市场 。
到技术上追赶国际水平,让产品走出去,行销海外 。
再到投入重金自主研发,挑战世界头部品牌 。
- 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 中国声谷冲刺5000亿产值
- 三星|试图挽回中国市场,国际大厂不断调价,从高端机皇跌到传统旗舰价
- 蓝思科技|苹果与34家中国供应商断绝合作,央视呼吁:尽快摆脱对苹果依赖
- 他是“中国氢弹之父”,他的名字曾绝密28年,他叫于敏
- 短信|关于5G消息,中国移动取得新进展,微信该做准备了
- 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移动:10086 App将于1月30日起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瞧不起中国芯?芯片女神出手,30岁斩获国际大奖,让美国哑口无言
- 智能手机|全球第17位!App Annie报告:2021年中国人均每天用手机3.3小时
- 本周华为小米相继报出的新闻,让我看到中国科技公司未来发展希望
- 中国电信|在Dolby Week,我见识了真正的杜比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