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美国科研把70%经费花在了人才上,中国70%经费则买了设备和材料?( 四 )


第二 , 是国内出原创思想和概念的地方和国外有很大区别 。 国内的框架下 , 对项目考评机制是跟国外不一样的 。 其次 , 我们的产学研和国外有很大区别 。 比如 , 美国在芯片行业里面 , 虽然他们现在芯片法案要建几个全美研发中心以及国家基金 , 但美国这些教授的真正项目 , 来自于一个比较特殊的组织:SRC, 就是半导体研发公司 。
这公司是个基金公司 , 而不是一个研究的公司 。 他类似我们的大基金 , 但公司的钱不是来自于国家 , 而是英特尔 , MDTI 等国际芯片巨头 。 拿钱后 , 公司就会发布指南 , 发布将来科研项目的一些题目:让教授去申请 , 公司再来支持 , 这是主要的一类 。 这是以用户来定义的形式:如果方案好 , 教授团队就能够拿到项目并完成 。 并且 , 这类方案不像我们国内:申请一个项目少不了几十页说明 , 他们就两三页纸 。 我在美国的时候曾经申请过这类项目 , 一般不会超过三页纸 。
此外 , 项目的研发过程中 , 会培养相应的硕士、博士生 。 这些学生假期会去出资的企业做实习 , 带着研发的model 去实现、去试用、再去改进 。 此外 , SRC公司组成了一些专家评审团 , 每个项目至少有两个专家指导项目的进展 。 并按照时间节点 , 审核业务效果:好的继续 , 不好的拿掉 。
因此 , 现在国内的产学研之所以做得不好 , 除了经费分配有问题 , 项目考评的机制有些问题 。
今天 , 我们中国仅科创板就有很多芯片上市公司 , 他们目前没有特别缺钱 。 因此 , 是不是也可以组成美国这种类似公司 , 来支持研发一些关键技术甚至定制技术?
公司如果出了钱 , 技术层面、人才层面就会有回报 。 如果不从这些方面着手 , 要学校无偿培养人才 。 我觉得老师没有这样的义务 , 其次 , 学生跟你的产业结合也不紧密 。 否则 , 学产研就成了几张皮 , 是做不好的 。
主持人:我们应该怎么去调整?
何进:我们国内过去没有钱 。 但现在 , 无论是产业界包括华为、中兴通讯、中芯国际等公司为什么不可以组建这一类的这种联盟?把我们产品线真正挪到学校 。 当然 , 这需要各级政府去引导 , 各方共同出钱 。 我相信 , 中国甚至比美国还能做得更好 。
王立夫:从生态搭建上来说 , 中国芯片厂商还需要做更多工作 。 为什么美国EDA工具应用那么广泛 , 或者说 , 他们一些器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工程师应用?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对预备工程师这个群体聚焦非常准 。 从他们接受教育开始 , 使用的就是这个某些特定厂商的产品 , 那到了这群人工作就会形成思维定势 , 对这种产品熟悉度、粘性会好 。 就像我们说从娃娃抓起 , 从大学生开始抓起 。 而这一块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 美国他们这块的生态确实不错 。 现在 , 中国的芯片厂商最近也朝这块努力 , 会跟学校联合 。 不过 , 成效还需要耐心等待 。

“回归正常的时代之前 ,
我们需要修炼好内功 。 ”
联合主持人杨健:未来 , 对抗会一直持续吗?
何进:现在 , 国外戏剧化的政治人物频频上台 。 现在的全球化是不正常的时代 , 浪费了人类的资源和时间 。 在这个情况下 , 我们首先要加强我们的基础研究 , 这个层面国家确实在不停的投 。 其次 , 我们要真正实现有效的产业化 , 产学研的机制真的要把它改进起来 。
正因如此 , 我们要打好基础 , 等待世界之变 。 我觉得世界不会一直这样下去 , 这是不可持续的 , 人类最终还是理智的生物 , 不会一直昏下去 , 有理性的声音 , 最终光辉就会照耀 , 最终回到理智的轨道上 。 在此之前 , 我们要练好内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