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徐如人在做学术报告。|探寻分子筛研究突破口(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二 )


分子筛结构肉眼不可见 , 为了将海量的实验数据与反应结果联系起来 , 徐如人只能带领团队用“笨办法” 。 生成这个孔道需要什么温度?合成需要多大压力?……大家用纸笔把实验数据一一记录下来 , 并花费3年时间 , 翻阅了近50年的学术资料 。
这期间 , 不断有人刊发相关论文 , 徐如人却始终坐住“冷板凳” , 整理研究这些看似无序的海量数据 , 直到合成反应与结构数据库初步建成 。 徐如人还和吉林大学的计算机专家研讨 , 开展数据挖掘和研究工作 。 在此基础上 , 徐如人及团队开辟了分子筛定向合成新路径 , 使这一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 如今 , 徐如人的学生仍在这一领域继续深耕 。
与定向合成相关的 , 还有新的分子筛多功能材料研究工作 。 20世纪80年代 , 徐如人指导课题小组 , 在国际上率先合成4种新类型微孔晶体;1990年 , 他的团队成功合成具有20元环孔结构的磷酸铝JDF—20 , 成为超大微孔晶体领域的一项经典成果 。
“研究工作既要脚踏实地 , 也要始终瞄准高处 。 ”徐如人说 。
参加国际分子筛大会是一次推动学术交流、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机会 。 1980年 , 在意大利举办的第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上 , 徐如人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宣读了论文 。 后来 , 在徐如人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 , 北京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了主办权 , 第十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于2007年在北京举行 。 “这也说明 , 我们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国际认可 。 ”和徐如人共同筹办大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何鸣元说 。
捐赠毕生积蓄设立教育基金 , 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
走进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X射线粉末衍射仪、高压反应装置等高新设备陈列其中 , 几名大学生正忙着做实验……
这是徐如人和他的同事共同创建的实验室 。 20世纪80年代 , 徐如人和同事开始筹集资金并陆续购入科研设备 。 当年 , 为了节省经费 , 寒冬腊月 , 大家裹着军大衣在实验室里比照图纸安装、调试大型合成设备 , 这样的工作状态成了大家的工作常态 。
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 , 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共培养了10位院士 , 其中有3位是徐如人的学生 。 2004至2010年间 , 实验室引进优秀人才10余人 , 新开设4个研究方向……“做好年轻人的培养 , 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 , 我们的研究事业才能后继有人 。 ”徐如人说 。
2007年 , 徐如人的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分子筛领域的新概念 , 激动地来跟他探讨 。 徐如人欣赏他的创新精神 , 但要求这名学生必须“用实验说服人” 。 后来 , 在徐如人的指导下 , 这名学生发表了系列论文 , 并于2012年成为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
2017年9月 , 吉林大学71周年校庆之际 , 徐如人捐赠了自己和妻子庞文琴教授的毕生积蓄 , 共计500万元 , 设立庞文琴、徐如人教育基金 。 “我们就是想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学生 , 让他们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 。 ”徐如人说 。
■采访人员手记
科研要敢于迎难而上
与徐老熟悉的人 , 都说他生活里“温厚宽和” 。 然而 , 回望他的科研之路 , 徐老却有着“硬碰硬”的精神 。
“硬”体现在面对困难时迎头而上 。 不论是分子筛理论研究 , 还是建设实验室 , 面对难题时 , 徐老永远不退缩不抱怨 , 为找到解决办法独辟蹊径 。 在学术基础、设备条件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 , 用“笨办法”总结规律 , 开辟分子筛定向合成新路径 , 并将这一研究带到世界领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