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颂丨金秋走基层·打卡五彩河南 创新蓝 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 )


今年7月的暴雨灾害过后 , 人们对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知 。 “过去 , 我们的气象数据计算采用的是欧美模式;现在 , 由国家气象台新开发的中国模式正在部署中 。 ”郭恒亮介绍 。
新模式下 , 全省气象监测点将增加到每平方公里一个 , 每组数据发送间隔时间也大幅压缩至20—30分钟 , 大大提高了预报结果的精准度 。 目前 , 该模式正在超算中心进行移植优化 , 预计年内有望完成“升级” 。
除了民生应用 , 还有一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重点培育应用也在运行:构建“黄河模拟器” , 可精细模拟黄河全流域地形;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 , 可使我国的作物育种周期从7—8年缩短到4—5年;“关键零部件抗疲劳数字制造”可实现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 。
“刚刚组建的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 , 还有即将揭牌的黄河实验室都来与我们接洽过 , 这里的数据计算服务可以为他们节省大量时间和经费 。 ”郭恒亮说 , “充分发挥算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 就是我们为共和国生日献上的最好礼物 。 ”
祖国颂丨金秋走基层·打卡五彩河南 创新蓝 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章图片
祖国颂丨金秋走基层·打卡五彩河南 创新蓝 直挂云帆济沧海】杜培在组培室整理组织培养材料 。 受访者供图
河南日报客户端采访人员刘晓阳
1日 , 在实验室分苗子;2日 , 在实验室制片子;3日 , 到试验田收获花生野生种;4日 , 到基地晾晒花生材料……
这是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杜培博士的“十一”假期安排 , 7天时间被工作占得满满当当 。 杜培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花生科研团队的成员之一 ,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远缘杂交技术培育花生新品种 。
10月1日 , 采访人员见到杜培时 , 他正在组培室里整理组织培养材料 。 在大约30平方米的空间里 , 一排排架子上摆放着约2000个三角瓶 , 里面生长着各种幼嫩的花生材料 。 杜培随手拿起一个瓶子 , 只见瓶身上标记着密密麻麻的蓝色字迹 , “这是花生栽培种与野生种杂交后代 , 它的染色体有30条 。 ”杜培说 , 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可以把两者优异基因结合在一起 , 培育出既抗病又高产的花生品种 。
说着容易 , 做起来却很难 。 花生栽培种是四倍体 , 野生种是二倍体 , 如果只是简单杂交 , 后代无法结出果实 。 所以 , 需要利用特殊技术处理 , 进行染色体加倍 , 再经历一系列杂交 , 将其重新恢复成四倍体 , 并且选择同时具有栽培种和野生种优异基因的花生 , 才能在生产上运用 。
杜培及其团队常年跟“染色体”打交道 , 发明了高通量的探针染色试剂盒 , 构建了世界上清晰度最高的花生染色体核型 , 首次实现了花生基因组测序结果和实际染色体的一一对应 。
在花生远缘杂交和染色体研究方面 , 杜培及其所在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的带领下连续获得重大突破 。 他们培育的“远杂9102”成为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花生品种之一 ,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种子被称为农业“芯片” 。 沿着前人勇攀科研高峰的足迹 , 杜培及其团队正一步步攻关 , 逐一攻克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