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初|2021年,国产1380元不锈钢耳机全面超越昔日一万元的AKG之王K3003( 三 )


2017年12月初|2021年,国产1380元不锈钢耳机全面超越昔日一万元的AKG之王K3003
文章图片
声音描述(基于通透导管+标配的灰色均衡参考耳套)
一耳朵:似乎延续了初代隼的那种稍显紧致 , 略偏素质的听感 。
中下盘有稍许力量增强 , 中频瞬态稍受影响 , 高音过渡自然 , 全频基本无刺激感 , 耐听 , 也比较柔和 , 稍显紧绷 。
音色略暖 , 非冷声 , 声音不硬 。 大多数音乐会很有感情 , 但若是遇到强调空间感、静谧感的音乐 , 它稍显厚实的低音可能会影响那种轻快与通透 。
不过 , 这种所谓的“影响”也是基于我与其他耳机(上图所示)的对比 。 如今的千元级耳机大体上都是“万能”听 。 除非很挑剔 , 否则都不算个事 。
人声血肉感较明显 , 但不属于特鲜活、很欢快的那种 , 此外 , 它也不是锐利、华丽的风格 。 音色区别于达音科SA6、ZEN和ZENPRO 。
人声、乐器基音部分较扎实 , 密度感强 , 距离感适中 , 这部分(硬实力)优于该价位段的一些圈铁或动圈 。
声场的横向挺好 , 垂直空间一般 , 听着有一定的偏“矮”的感觉 。 若在平衡插头下 , 用较高音量 , 则会好转 。
对声场、分离、定位有较高要求的话 , 3.5mm插头下的隼PRO听着会相对普通 , 建议用4.4mm插头下的它去感受其“满血”状态 。 不过 , 即便如此 , 其高频动态、量感和延展也不算惊艳(相对竞品) , 它的中高频到高频更多是一种基于“高密度”的自然延伸 , 可以经得住大声压、大动态的狂轰与洗礼而无一丝紊乱 。
隼PRO比K3003全频密度、规模感、饱满度、自然度(特指中高频)好 , 低频量感差异不算大 。
事实上 , 多年前的达音科DK3001就已追平甚至略超K3003了 , 如今看来 , K3003的硬素质连国产1000多元的耳塞也有所不如了 。 回想起K3003初上市时 , 它被国内科技网站评测人赞叹“声场巨大” , 现在……
隼PRO的低音控制力比较好 , 下潜也比较深 , 量感稍稍多些 , 中下盘清晰度和柔和感要超越拜亚榭兰图 , 高频风格有一定差异 , 动态略逊于榭兰图 , 总体以HIFI标准的话 , 结合配件的声学加成 , 是要胜出榭兰图(3000元+)半个档次的 。
对比国内同行 , 比如NFAUDIONA2+ , 隼PRO的解析力(瞬态、动态)略显不如 , 它强于低音的厚度、控制力、高频的自然和人声的柔和感上 。 此外 , 丰富的配件和优秀的插头配置也要胜出NA2+ 。
对比声音记忆SM2 。 两者价位差不多相当 , SM2的调音完成度很高 , 全频扎实、纯净 , 中高频结像自然且准确 , 细微的声音也有形体感 , 整体稍微偏素质 , 音色平滑 , 不刺激 , 不张扬 , 略平淡 , 达音科隼PRO相对厚实 , 下盘在某些音域下会有更富冲击感的力量呈现 , 也更可能爆发规模感 , 但中高频到高频部分 , 隼PRO更多照顾听感 , 耐听且优雅 , 不太会像SM2聚焦到细节形体轮廓 。 总之 , 两者都是实力派 , 但隼PRO有平衡插头(配件)加持 , 倘若隼PRO是以此形式听 , 那么3.5插头的SM2则会比较危险 。 毕竟平衡模式下的隼PRO完成度会更高 。
对比QoAadonis(圈铁) , adonis的舒展听感 , 声场、分离度、乐器高频泛音量感、低音量感都更好于隼PRO(3.5mm插头) , 会有起飞的感觉 , 但adonis标配3.5插头的线 , 这使得以上优点在4.4插头的隼PRO面前会变得不那么优秀 , 不过 , 分离度仍是圈铁耳机adonis的特色 , 此外 , 女声的真实感、柔美感也是adonis的厉害之处 , 相对的 , 隼pro倒显得欠缺灵气了 。 最后 , adonis低音量感较大 , 大于隼pro , 但下潜力度稍欠 , 且低音凝聚力、人声和高音密度也都稍逊色于隼P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