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提出“上天,入地,下海”的人是谁?( 二 )


最先提出“上天,入地,下海”的人是谁?
文章图片
1979年5月第2版第4次印刷的《科学家谈21世纪》目录之一
最先提出“上天,入地,下海”的人是谁?
文章图片
最先提出“上天,入地,下海”的人是谁?
文章图片
最先提出“上天,入地,下海”的人是谁?
文章图片
最先提出“上天,入地,下海”的人是谁?
文章图片
最先提出“上天,入地,下海”的人是谁?
文章图片
最先提出“上天,入地,下海”的人是谁?
文章图片
1979年5月第2版第4次印刷的《科学家谈21世纪》里的“下海、入地、上天”科幻文章
为了便于对比前后两个版本的文章有何不同 , 本文作者将之抄录下来 , 其中黑体字是第一版的内容 , 黑体字下面划有横线的文字表示前后两个版本有变化 , 其中后面括号中的黄色字体是第二版的内容 。
上天 , 入地 , 下海
(下海、入地、上天)
尹赞勋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有人把地质工作者比喻(第2版改为:叫做 , 以下将类似的改动标注出来)为“侦察兵” 。 这是个很确当(恰当)的称号(比喻) , 因为地质人员的工作 , 正是侦察那些“暗藏”着的宝藏(宝贵矿产) 。 解放(建国)以来 , 全国几十万(成千上万的)地质找矿大军 , 已(已经)为祖国找到许许多多又大又富的矿产(矿藏) , 为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功勋(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
“找矿 , 就是找地下(陆地下边)的矿藏” 。 过去人们总是这样想的 , 好像除掉地下(除了陆地) , 再(再也)没有什么地方能找到矿产了 。 事实上(现在) , 这个说法目前已感到(已经)不够正确了 , 苏联海底石油的开采已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在渤海、南海等处找到了石油 , 正着手开采;其他许多国家也在海上找油 , 有些已经在采油 。 这说明地质工作已经不限于陆地了) 。
那么 , 再过50年(到了21世纪) , 我们的地质工作会(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今后50年(今后几十年间) , 我们将有做梦也难以想到的成就 。 那时候 , 我们不仅要从地下开发矿藏 , 而且要命令天空、海洋 , (海洋和天空)一齐向我们献宝 。 我们能让各种矿产象泉水一样从地下喷到地面上来(我们能在海底开采各种矿产 , 能使各种矿产象泉水一样从地下喷到地面上来);能开采月球上、火星上``````(还能开采月球上 , 火星上以及其他星球上)的矿产;能向海洋深处要矿(;能向海洋深处要矿) 。 一句话 , 地质学家要上天 , 入地 , 下海(下海、入地、上天) 。
怎样下海 , 向海洋要矿呢?
最先提出“上天,入地,下海”的人是谁?】50年后(今后几十年) , 我们不仅要在海底开采石油 , 而且还要开采别的有用的矿物 。 不过 , 那时候的海底已不象今天这样了 , 海底和陆地一样 , 也有城市 , 有海底地质研究所 。 地质大队出发了(最容易开采的是摆在海底表面上的巨量锰矿 , 可以补陆地锰矿产量的不足 。 海底下面的各种矿藏 , 需要先进行找矿勘探工作 , 才能开发 。 长期的水下作业今天虽然还办不到;但是 , 不久的将来是可以办到的 。 到那时候 , 人们能长期居住在海底 , 那里有城市 , 有勘探局和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地质大队) , 他们(他们工作时 , )坐上巨大的海底航行船在海底航行( , 在海底巡查) 。 这种船不会遇到恶劣的天气 , 因为海底的水流是稳定的 , 台风完全失去了威力(既没有台风 , 也没有巨浪 , 坐在里面 , 舒适平稳) 。 人们透过彩色电视萤(荧)光屏 , 可以清楚地看见“水晶宫”里优美的景色(的奇异景色) , 而更重要的 , 是可以发现海底矿藏的所在地(而更重要的是可以用仪器侦察出海底矿藏的所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