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双十一的赢家不应该只有「李佳琦」( 二 )


于是这个故事的走向变成了如下:一个肉眼可见的天花板面前,另一个基于流量的新生模式方兴未艾,诸如双十一这样的重要节点,自然而然被趋势化、被争夺,内卷也由此加重。
02
节点:为何都在造节?
几乎所有的电商平台都将节点大促视作重中之重,甚至自己下场“造节”,背后有哪些更深层次的意图?
对消费者而言,最简单的逻辑是,他们能在这一天买到便宜、实惠的商品,更深一些,电商造节营销,实际上已经塑造了关于购物的仪式感。
人们在参与中感受优惠,也分享“网购节购物很便宜”的消费理念;人们讲述自己的购物经历,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商品背后的“潮男”“女神”等有象征意义的自我符号;人们以单独的个体进行消费,同时又在这场大狂欢中找到某种集体归属感。
商家端,他们抽奖、发红包、发放优惠券等,通过这种“建立消费者特权”的方式,希望在短期内产生较强的销售反应,建立品牌认知,通过短暂的销量爆发,带动长期的生意增长。
平台端,从节点营销的特性来看,平台流量将在一天或者一段时期内迅速达到峰值,冲破用户注意力阈值。
流量向来是电商平台的核心资源之一,过去几年,各大电商平台围绕用户、产品、渠道三个维度不断进行的边际创新,比如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京东试水C2M模式、阿里打造适合新品孵化的生态等等,也是基于流量考虑。
不过正如上文所述,整体电商大盘以及用户规模接近天花板的前提下,电商平台的流量争夺早已进入存量阶段。
李佳琦|双十一的赢家不应该只有「李佳琦」
文章插图

从这一角度出发,电商平台积极参与购物节乃至打造“主场”,本质上是为了圈住流量、获取更多的用户时长,并尝试挖掘到存量流量的最大价值。
在这一过程中,平台加大对B端商家尤其是小商家的扶持,是一个显性的变化。
比如,今年双十一,淘宝App在首页上线"直播"一级频道,为商家直播引流;京东推出10项举措对中小商家简化规则、降低参与门槛,并给予流量扶持;快手也推出了"3倍商家激励基金"。
再比如,巨量千川是巨量引擎旗下的电商广告平台,它适配抖音电商,为商家和达人们提供抖音电商一体化营销解决方案。
本次双十一,它上线了平台专属活动,设置了“直播间排位赛、直播间激励大赏、巅峰24小时排位赛、瓜分百万奖池、百亿流量津贴”等玩法。此外,它还对平台工具服务能力进行了升级,为商家的广告投放提供“一揽子服务”。
平台加大对商家扶持,原因在于,相对于早期的C2C与C2B,从后来的社交电商开始,消费的链路从"人找货"变成了"货找人",这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前端货与人匹配效率的提升,社交属性带来的商品触达精准度和信任度增强,转化率更高;
二是相比搜索式电商需要海量SKU满足长尾需求,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模式可以通过发现式的场景减少SKU从而达到做爆品的效果。
也就是说,相较以往,不仅平台缺流量,商家们也缺流量,但他们需要对过往粗放的流量投放做出改变,而如何帮商家们补上这个短板,决定着平台能不能留住商家。
此外,成功的流量投放具备示范效应,在流量最高峰的购物节点加大投入,是实现商家、用户、平台之间生意正向循环的一个好方法。
03
变局:小品牌还有没有机会?
电商内卷,说到底是流量内卷。
过去“人找货”的电商业态下,流量的多寡决定着人、货两端的匹配效率,平台聚拢足够多的商家,商家打造足够丰富的SKU,消费者再基于需求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