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大夫”张列宇: 靠AI找出污水河的“病因”( 二 )


从此 , 张列宇无论是做科研还是搞成果应用 , 都会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 , 思考如何让他们尽可能生活在更好的生态环境之中 。
萦绕心中的曹杨环浜 , 成了他“治水”的不竭动力 。
走南访北进行水污染溯源研究
2019年 , 张列宇及其团队成员因“沉水植被的定向调控”项目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获奖倒在其次 , 项目成果提升了首都的水质 , 让我深感欣慰 。 ”张列宇说 。
北京市是特大缺水型城市 , 缺乏自然水体 , 近87%的河流水体需要用再生水进行补水 。
然而 , 再生水氮、磷等元素含量较高 , 容易造成藻类暴发 。 一旦蓝藻铺满水面 , 水底的沉水植被就见不到光了 。
沉水植被是位于水层下面营固生存的大型水生植物 , 对缓解水体富营养化有积极作用 , 能有效抑制“水质杀手”——蓝藻的生长 。 可见不到光 , 沉水植被就没法正常萌发生长 。 随之 , 失去“对手”的蓝藻就会疯长 , 最终导致水体陷入不断恶化的循环中 。
张列宇和团队成员观察到沉水植被与蓝藻的“相克”关系 , 设法调控沉水植被 , 使其比蓝藻更早萌发、生长速度更快 , 努力将水体导向自然生态下的良性循环 。
最终 , 该项目研究成果有效改善了北京市水体的水环境 。
“大自然中 , 许多生物都是相生相克的关系 , 首先我们得发现这个规律 , 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应用 。 只有找准‘病因’ , 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 我们就像‘中医’ , 从更宏观的角度调控水体 , 使其走向良性循环 。 ”张列宇说 。
近年来 , 张列宇走南访北 , 借助先进技术精细化分析河流水体的污染问题 , 专注于水污染溯源研究 。 “在这一块我们做了些探索 , 比如用DNA和同位素等技术做污染源的溯源判定工作 。 ”他说 。
如果不受疫情影响 , 张列宇一年会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外出差 。 “要想治好水 , 得当一个‘临床医生’ , 到水污染现场去调查 。 ”他说 。
张列宇对自己的学生也多次强调:“必须深入一线实地调研 , 才能出成果 。 ”他要求学生必须到野外进行考察 , 自己也跑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 。
张列宇最北曾经到过零下四十摄氏度的呼伦湖 , 湖上的冰一凿开 , 湖里的鱼捞上来扑腾了几秒便被冻住了 。
“出野外做调研 , 辛苦是肯定的 。 水体污染治理要求实践与理论结合 , 只有实践调研过 , 才能精准地找到水体污染的‘病因’ , 进而解决问题 , 甚至发现新问题 。 ”张列宇说 。
如今 , 张列宇有了一个新身份——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员 。
借助这一平台 , 张列宇决心“啃”成果转化这块“硬骨头” 。
“目前我国很多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可是转化率却不高 。 这是因为企业了解和掌握的技术较少 , 而科学家则比较关心技术的先进性 , 有时忽略了技术如何能够服务于市场的问题 。 ”张列宇说 , 他所带领的团队正致力于将更多技术和商业模式结合起来 , 搭建企业和科学家之间的“模式”桥梁 。
出野外做调研 , 辛苦是肯定的 。 水体污染治理要求实践与理论结合 , 只有实践调研过 , 才能精准地找到水体污染的“病因” , 进而解决问题 , 甚至发现新问题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流域|“水大夫”张列宇: 靠AI找出污水河的“病因”】张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