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刘兴亮 | 双11背后的10个经济学原理( 二 )



图片来源于网络
4、文化经济 。
文化经济是指让文化进入市场 , 在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 , 使文化具有经济力 , 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 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这是因为经济生活虽然是围绕着柴米油盐酱醋茶进行的 , 但这些物资的生产和来源 , 有来于人类在漫长历史时期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 。 是文化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 反过来 , 社会经济发展又促进了进一步的文化 。 文化即价值 , 价值即商品 。
节庆日消费是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比如中秋节的月饼 , 情人节的鲜花 , 在节日当天身价倍升、销量倍涨 , 这是文化经济的强大推动力 。
看看双11早期的两个富有针对性和煽动性的广告标语:「溜达淘宝店 , 共渡单身节 , 心中有梦要跳动 , 为爱咱勇敢向前冲 。 」「生命诚可贵 , 爱情价更高 , 双11卖爆 , 两者皆可抛 。 」
5、稀缺理论 。
稀缺理论指的是 , 一件东西越稀缺价值就越大 。 空气到处都是 , 一文不名 , 黄金开采有限 , 非常昂贵 。
双11除了降价外 , 商家还有一个绝招限量限时秒杀 。 「商品限量」、「双11后恢复原价」的商家口号 , 经常营造出商品稀缺机会难得的认知 , 从而引发消费者的争夺 。 这似乎也有些不地道 , 但是只要没有强迫的手段 , 任何营销手法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
6、激励理论 。
从经济学的角度 ,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 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 。
比如双11期间 , 商家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抵值券、满减优惠券等 , 激励消费者优先在自己店铺发生购买行为 。 由于这一特殊时期的激励来的非常猛烈 , 人们当然很难抵御这种诱惑 , 把积攒的消费欲望释放出来 , 在所难免 。
7、羊群效应 。
羊群效应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因某些因素影响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 草原上的一群羊来到十字路口 , 面面相觑踯躅不前 , 这时候 , 有一头羊崴脚了 , 正好跌到右侧 , 于是羊群就一股脑朝右走去了 。
近年来 , 双11已经在互联网用户中 , 形成了一种消费文化 , 让人有种不在这天买点什么 , 就和时代脱节的感觉 , 大家都纷纷扬扬买东西 , 你却独自彷徨失措 , 这哪行 。 于是羊群效应就发生了 。 买!
预售的出现让双11的时间压力延伸到了十几天甚至一个月 , 周围人每天都在讨论又下了几笔定金 , 羊群效应将转换为情绪动机 , 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 。
8、锁定效应 。
经济学中所说锁定效应 , 是说一种制度出现以后 , 即使大家都对其不满意但是就是没有办法改变 。 谁让你提前不搞明白呢 。
双11商家推出了定金预售模式来绑定客户 , 这就是行为经济学中所谓的锁定效应 。 这似乎有些下赌注的感觉 , 既然已经进去了 , 想出来就没那么简单 。 所以这时候 , 购买固然过瘾 , 理智也很重要 , 千万不要冲动哟 。
【双十一|刘兴亮 | 双11背后的10个经济学原理】
▲  图片来源于网络
9、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
人们在较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发 , 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
因为消费者很早就预期到商家会进行「降价折扣」等活动 , 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 , 在周期内会有一些消费抑制的行为 , 用于未来消费 。 这个是比较特殊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 由于意识到这一天有很多可买的东西 , 于是乎 , 这就被列入了全年消费计划 , 提前攒着 , 集中行动 , 按时定点地花钱 , 有理有据不慌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