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新科技是如何助力兰州全民战“疫”的?

阅读提示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 是一场与病魔较量的阻击战 , 也是一场与病毒赛跑的科技战 。 打赢疫情防控硬仗 , 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有力支撑 。 在兰州此次抗疫过程中 , 一拨新科技在全民排查、病毒检测、病例确诊、临床治疗等方面小试牛刀 , 成为有效降低疫情影响、守护美好家园的重要力量 。

本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 兰州开启了全民战“疫”模式 。 与此同时 , 一拨新科技在全民排查、病毒检测、病例确诊、临床治疗等方面小试牛刀 。
大数据筛查提高防控精准度
“一觉醒来码变黄了 , 小区出不去了 。 ” 对于兰州市安宁区十里店街道黄河家园小区的2000多名住户来说 , 发生在10月20日的这段经历或许会终生难忘 。
正常的通行码是绿色 , 但是如果出现与确诊人员有“时空伴随”、处于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中高风险城市低风险区漫入且无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5种情况 , 都会自动变为“黄码” 。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浩曾公开解释称:“14天内 , 与确诊患者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网格内、通常以800米×800米为检测范围 , 共同停留超过10分钟的也会被认定为有‘时空伴随’ , 码也会变黄 。 ”
在兰州市全民战“疫”中 , “大数据筛查”发挥出了作用 。 特别是在兰州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过程中 , 未按要求参加核酸检测的人员 , 也会被黄码下方自动标识出“未参加核酸检测”文字 。
【肺炎疫情|新科技是如何助力兰州全民战“疫”的?】在10月31日 , 兰州市“黄码”人员一度达到12.78万人 。 其中 , 未按照转码规则完成核酸检测次数的有95235人、封控小区的有32573人 。
依靠大数据重点锁定高风险人群 , 不仅避免“封城” , 而且还能在城市降低流动性、活跃度的情况下 , 以街道、社区为单位划分风险等级 , 精准开展疫情防控歼灭战 。
从11月2日开始 , 兰州对城关、安宁、七里河三区所辖16个街道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分级管控 , 进行的第七轮、第八轮核酸检测中 , 大数据起到了关键作用 。 其中 , 七里河区西园街道还依托大数据 , 按照“大包围、小分割”的办法 , 分割出146个小片区 , 对风险区域实施精细管理 , 提高了防控精准度 。
每天100万人份核酸检测的“神秘方舱”
“从接受样本、核酸提取、试剂配制、加样、上机扩增 , 到最终完成结果分析等环节 , 需要不间断工作6小时 。 ”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组组长、副主任医师赵英杰说 , “我们24小时不休息连轴转 , 每天可以做1万份检测 。 ”
在本轮疫情突袭之初的10月20日 , 兰州市内共有核酸检测机构51家 , 每天可以完成核酸检测报告40多万份 。 兰州有常住人口430万 , 按照当时的检测能力 , 完成一轮全员核酸检测至少要10天时间 , 这样的速度相比本轮德尔塔病毒的传播速度 , 实在太弱了 。
10月22日 , 兰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从深圳调入7台大型移动方舱实验室和90台PCR(聚合酶链反应)仪器 , 开展“第三方检测” 。 据介绍 , 每台方舱日检测能力为1.5万管 , 10:1混采就是15万人份 , 7台方舱日检测能力可达到100万人份 。
“方舱的自动化、工程化、智能化程度非常高 。 ”方舱实验室负责人贾曼玉介绍说 , 方舱检测实验室收到采样试管后 , 系统扫描录入每个样本信息 , 然后排版自动分配到版孔当中 , 自动进行核酸提取检测 , 3个小时就可以出结果 。
正是有了方舱实验室的助力 , 从10月24日开始 , 兰州市用一周时间连续完成了三轮全员核酸检测 , 平均2天一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