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城市感知体系:城市精准化感知、精细化治理的“新抓手”( 三 )


在城市公共设施方面 , 智慧灯杆目前正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但也面临着不同系统终端的接口不同、协议各异 , 造成数据难接入、集成建设难统一 。 监测城市部件的传感器设备通过OpenHarmony系统 , 以智慧灯杆为载体 , 则可以让设备在近端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协同 。
在城市公共服务方面 , 智慧停车系统基于OpenHarmony分布式软总线技术 , 实现连接道闸、视频终端、充电桩、显示屏、语音对讲、检测器设备 , 打通信息孤岛 , 实现城市智能停车、场内引导、路内停车、交通诱导、车主服务的智慧出行和停车引流 , 提升城市治理效率等 。
综合管廊、智慧灯杆、智慧停车等应用场景 , 都仅仅只是城市感知体系使能城市精准化感知、精细化治理的一个“缩影” , 它在包括燃气安全监测、智慧环保、智慧网格、城市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高通抛物监测、智慧照明、智慧工地等场景下也能发挥更多的作用 , 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效率、民生服务治理以及推动营商环境升级 。
释放城市感知体系全新价值
当然 , 城市感知体系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 当前部分城市的感知体系尽管已初具规模 , 但同样仍面临统筹规划、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安全防护、产业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
为此 ,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华为联合政产学研用 , 也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 , 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动智慧城市感知体系的建设 , 具体包括:
第一 , 加强顶层设计 , 推动统筹共建共用 。 未来城市感知体系的建设 , 应依托顶层设计集约部署 , 保障城市感知数据全生命周期治理 , 避免因规划不统一造成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
第二 , 标准化数据及接口 , 实现互联互通 。 将不同设备实体抽象归纳成统一标准数字对象 , 形成“标准物模型” , 统一设备描述语言 , 实现设备与平台、设备与网关、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 推动多系统间的融合开放和有效集成已成为接下来城市感知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 。
第三 , 统一设备操作系统 , 拥抱开放创新 。 目前 , 感知设备侧使用的底层操作系统大多以安卓、FreeRTOS、MbedOS等为主 , 这种情况抑制了国内感知设备系统底层关键技术的发展 。 不能及时修补的操作系统漏洞也让各类应用的重要数据、敏感数据存在较高的泄露风险 。 因此 , OpenHarmony系统这类自主研发、开源共享的底层技术是未来城市感知终端设备的核心技术;而城市感知体系基于OpenHarmony为技术底座适配智慧城市行业特殊需求 , 也将成为未来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基础 。
第四 , 打造端到端的安全防护体系 , 夯实纵深安全 。 和传统网络安全相比 , 城市感知体系面临更大的安全威胁和挑战 , 因此根据不同设备、不同场景所面对的风险 , 构建城市感知领域的安全等级模型 , 从而提供纵深的、适度的、场景式的安全保障体系 , 是城市感知体系重要的保障 。
最后 , 建设产业生态 , 促进开放可持续 。 城市感知体系的产业生态构成非常丰富 , 涵盖了众多的参与主体 , 共创共建共享城市感知体系势在必行 。 基于此 , 未来以标准驱动 , 共同打造城市感知体系产业生态 , 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采取对应的产业推进策略 , 匹配产业发展路径与市场需求 , 才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都能够健康发展 , 最终实现城市感知体系参与各方的多方共赢 。
总的来看 , 在数字化浪潮下 , 万物互联将不再是一句口号 , 以感知塑造智能、智能提升认知、认知锐化感知 , 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条块深度融合 , 实现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 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 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 相信随着城市感知体系的建设加速推进 , 将会更好地实现城市精细化治理 , 让智慧城市真正为老百姓创造高品质生活 , 并激发千行百业的创新活力 。 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