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硅谷互联网创新之“死”( 三 )
社交巨头Facebook如果单从收购数量上来看可能比不上几位老大哥 , 但多次出手都是大手笔 。 先是2011年用10亿美元收购仅有13名员工的Instagram , 接着在2013年以16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WhatsApp , 从而搭建起社交王国的三驾马车 , 登上全球社交之王的宝座 。
此后 , Facebook将触角伸向硬件与虚拟现实领域 , 以 2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Oculus , 并开始大量收购元宇宙概念相关的中小型公司 。 上月 , Facebook正式改名Meta , 全面转型元宇宙 , 试图率先抢占虚拟时代的市场份额 。
回看这些巨头的收购史 , 他们大多数收购的都是拥有专利或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小型初创企业 , 其中也不乏很多曾在独角兽榜单上的“明日之星” 。 在科技巨头们抛出的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收购额下 , 很少有创业公司能抵御住诱惑选择拒绝 。
即便是有些公司勇敢拒绝了 , 也很难逃脱被巨头包抄的压力 。 比如Snapchat曾经拒绝了Facebook 30亿美金收购提案 , 但Facebook很快就推出了模仿Snapchat阅后即焚功能 , 还在Instagram上推出了几乎照抄Snap的Stories模式 ,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Snap的业务拓展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
此外 , 科技巨头们的巨大体量赋予了它们无与伦比的抗风险能力 , 并靠着“钞能力”挖走了大量的人才 。 据统计 , 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 , 硅谷地区大量中小型企业倒闭 , 但大型科技公司们的效益不降反升 , 体量最大的前15名科技公司 在2020 创收 1.35 万亿美元 , 在全球 GDP 中排名第 15 位 。 而在硅谷和旧金山的61.9万个科技工作岗位 , 有38% 都受雇于15家最大的科技公司 。
针对科技巨头这种依靠优势建立壁垒、阻挠创新的做法 , 近几年来美国的监管机构也有所察觉并采取了行动 , 遏制科技巨头的垄断行为成为美国两党的共识 。
从2019年开始 , 美国国会和司法部便开启了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调查 。 2020年10月 , 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发布了长达450页的《数字市场竞争状况调查报告》 , 通过多方举证展现了科技巨头们对行业良性竞争和科技创新的阻碍 。 今年6月 , 美国国会众议院公布了五项以草案形式存在的法案 , 如果最后通过的话 , 科技巨头们的未来的收购将十分困难 , 并且可能面临业务拆分 。
然而 , 尽管正处于反垄断的风口浪尖 , 巨头们的收购步伐也丝毫没有放缓 。 今年年初以来 , 科技公司在收购价值不到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的数量再次创下纪录 , 比 2000 年的同期水平高出约 40% 。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调查人员表示 , 大型科技公司的连续收购是一种“吃豆人战略” , 独立来看 , 每一次收购似乎都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 但数百次较小收购所产生的集体效应将导致巨头垄断 。
巨头不断将触角向上下游延伸 , 打造生态的同时也竖起高墙 , 留给创业者的空间越来越小 。
流失的创新力量 在科技巨头垄断的另一面 , 还有硅谷创业者的消减 。 创新之道 , 唯在得人 。 任何创新模式的发生 , 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思维创新 。 然而 , 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富有地区的硅谷 , 创新力量却伴随着财富的增长而逐渐流失 。
“车库文化”曾被认为是硅谷精神的缩影 , 惠普、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一代又一代的顶尖科技公司从车库里诞生并走向世界 。 今天 , 坐落在Palo Alto安迪生大道上的惠普车库被官方认证为“硅谷的诞生地” , 吸引着万千创业者、科技从业者到此朝圣 。
“车库文化”代表了创业者们在那个没钱、没资源、没员工的年代 , 因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 , 在强大的内生动力驱动下去创造和创新、努力拼搏的精神 。 比如 , 当年的Bill Hewlett和Dave Packard用仅有的538美元自行研制并组装了惠普第一个电子振荡器 , 乔布斯东拼西凑了1300美元做出了第一台苹果电脑 。
- 直播|曝苹果 Apple TV + 将大搞体育直播内容
- 苹果为Apple Car访韩寻找合作伙伴,入围皆是赢家
- 苹果|1万块手表戴出了100万的感觉,理查德米勒版AppleWatch,美学回归
- Apple Watch|Surface Go 3评测:轻量办公领域一骑绝尘
- 懒人畅听 HarmonyOS 版上架华为 Watch 3 手表应用市场
- watchgt|带你入门Java之IDEA的插件安装
- 懒人畅听HarmonyOS鸿蒙版本上架华为Watch 3系列手表应用市场
- 韩国供应商虎视眈眈 苹果2022年底前选定Apple Car制造商
- 系统升级!华为 WATCH GT 2 手表新增一键排水、锁屏密码等功能
- 小米科技|小米Watch S1评测:或许能成为小米冲击高端可穿戴设备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