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近3年市场规模实现翻番、“VR+”新业态不断涌现( 二 )


以文旅业为例 , 虚拟现实的应用形式已由早期的VR虚拟建模场景 , 发展到现在基于实景采集、构建沉浸体验、提供丰富交互的较为成熟的形态 。 置身桂林象鼻山元宇宙景区 , 基于百度希壤平台 , 用户可以跨越时空限制一键抵达景区 , 自主设定数字化身沉浸式感受山清水秀的象鼻山 , 真正实现“足不出户走世界” 。
同时 , 虚拟现实已渗透到学校教育、职业培训等不同领域 , VR教室、VR驾校等已取得一定规模应用 。 “尤其是在职业技能培训领域 , 以往的培训规模往往受制于设备、场地等多方面资源约束 , 有了虚拟现实 , 能大幅降低培训成本 , 并减少实操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 ”董桂官说 。
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 , 通过使用智能课桌 , 学生只需翻转实物卡牌 , 便能在虚拟场景中完成物理实验 , 既满足了学生在安全教学环境下进行重复实验 , 也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 。 在浙江杭州 , 国家电网浙江杭州萧山区供电公司在钱江供电所安全培训学校设立VR体验室 , 将虚拟现实与安全教育相结合 , 使学员头戴VR眼镜便能沉浸式体验危险场景 , 从而培养巩固员工的安全意识 。
“《行动计划》提出 , 将实施多场景应用融合推广工程 , 选择规模化、成熟度潜力较高的行业领域优先布局 , 这将为工业制造、文化旅游、商贸创意等多个行业带来更多利好 。 ”董桂官说 。
补齐短板 , 基础体系加快完善
近年来 , 在政策、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助推下 , 我国虚拟现实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 实现到2026年 , 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超3500亿元 , 打造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共同繁荣的产业发展格局 , 还应补齐哪些短板?
“当前虚拟现实规模化应用加速 , 在供给侧面临基础元器件、开发工具不足制约 , 在需求侧还存在需求分析不充分、不到位等问题 ,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虚拟现实赋能行业的有效性 。 ”董桂官分析 。
如何破解风险挑战、把握虚拟现实产业机遇?业内专家认为应着眼以下3个方面:一是蓄力关键技术突破与核心器件模组研发 , 为产业应用打牢基础;二是加快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的标准研制 , 为提升应用规模和降低应用成本提供支撑;三是提升产品检验检测服务能力 , 为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打造评判标尺 。
应该看到 , 按照《行动计划》提出的五大重点任务 , 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技术基础体系正加快完善 。 在公共服务方面 , 国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经批准设立 , 通过持续强化标准验证能力来提升产品性能、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在标准化方面 , 相关部门持续开展标准化工作 , 近3年累计发布了近2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
近日 , 工信部批复组建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 , 聚焦制约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 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测试验证、检测、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平台 , 将有力推动我国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