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ncrease到Inception,在第四季度重新理解出海( 三 )
对海外媒体中国企业出海往往也是“又爱又恨” , 又想有主动的曝光 , 花巨资上纳斯达克大屏是过去诞生的“大俗”;又害怕负面的报道 , 怕被写出偏见 。 之前和Techcrunch的采访人员Rita也聊过这个话题 。 作为一个华人采访人员 , 她特别希望大家能够主动发声 , “如果你不发声 , 西方只能替你发声” , 那别人管中窥豹的发声自然是容易荒腔走板了 。
我想这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与主流社会形成利益共同体 。 第二个就是主动拥抱PR这件事 , 不能等危机才去公关 。 值得所有出海企业思考 , 只要解决了这两个 , 从Increase的“增长思路” , 转换到Inception的“植入思路” , 大概率能结束“潜水”这件难题 。
而在获取海外融资的环节 , 往往很多企业会因为考虑到中国的背景 , 担心海外的基金不愿意投资 , 其实这大可不必 。 在前不久我和硅谷的多位同行抛出了这一话题 , 我问得很直接:你们是否会因为项目的中国或者是华人背景而停止考虑一个项目 , 得到的答案基本全是否定的 。 相比于我们自己担心的外国背景 , 机构更多关注的是增长、技术、PMF等方面 。 “如果一个中国项目能给我提供五倍的增长而美国竞品只有一倍 , 我们毫无疑问会投资中国项目”这是一家斯坦福头部机构给我的原话 , 而这一效应在面对全球市场更为明显 , 新兴市场更是大家面对一个相对公平的起跑线 , 谁强听谁的 。
投什么样的出海企业?在投资机构的角度 , 每一个成熟机构都在不断锤炼自己的投资方法论 。 我们暂且不讨论VC本身模式的变革 , 单说赛道来说 , 出海的投资逻辑在这几年一直在发生变化 。 如果问一个出海投资人 , 大概率大家都会赞同一些“时光机效应失效”、“本地化”等观点的演变 。
那么在眼下 , 出海投资到底投什么样的出海企业?这是我们每周周会经常要提出来的问题 。 在外部panel活动上也很常见 , 除了“投人投大势”这样的口水回答 。 出海方面大家一直试图用不同的角度和场景去理解我们面对的竞技场 。 这几年大观还是有一些相应的观察 。
单从人和事的大逻辑角度上 , 我在今年比较关注以下的点:
在人的角度:
?对于出海资源有深刻理解的创业者:如果说看人重要 , 那也一定有个标准 , 在出海赛道什么样的创始团队重要?我认为是对海外能够借助的生态非常了解的创业者 。 今年我和一位同行好友交流项目 , 他说最近投了一个好项目 , 创始人对hubspot等平台很熟悉 。 我当时心想这竟然成了一个这么大的加分项 。 后来仔细思考 , 我发现这个现象并不孤立 。 在Google和Facebook的朋友们的工作中 , 有很多的精力花费在了向出海圈展示他们都有什么产品上 。 早期很多出海企业、甚至是美国本土的企业不知道Facebook有login服务 , 还在想各种方式提高注册比例 。 很多出海的SaaS企业并不知道G2的存在 。 早期会用indiegogo、Kickstarter也是个技术活甚至需要中介 。 如果熟悉海外成熟的生态 , 对项目的发展是非常加分的 。
?真正在跑、广交朋友的创业者:广交朋友说的是PR , 这个上面已经说过了 , 我想我们并不是要找成天PR不做业务的演员 , 但是从第一天起 , 就知道怎么适当的去PR , 有自己去海外“交朋友” , 曝光的节奏 , 这才是最重要的 。 另外 , 交朋友归交朋友 , 有些还是要身体力行自己出去做 。 全球原生说的轻松 , 趟过一定阶段的企业(比如Agora , PingCap)都逐渐发现 , 一个市场早期的几个重要用户往往都是创始团队自己跑出来的 , 不是找什么当地合作方带进来的 。 这就要求创始人必须深入场景 , 破除在中国做产品的种种假设 。 不去了解自己的用户 , 不做服务是我们过去的陋习短板 。 今年我们见到越来越多的出海创业者来到海外考察 , 大家都意识到了 。
- 华为鸿蒙系统|你的华为手机收到“升级推送”吗?如什么升级鸿蒙3.0正式版?
- 贾跃亭|从FAB厂转到IC后端,年薪25W+,浅谈一点个人经历
- 裁员|456亿元、42%,中芯国际正式宣布,台积电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出现了
- 零售业|一出手就是400亿美元?阿里护城河被攻破,市值跌到2230亿美元
- 11月18日消息|少年从高空坠落因苹果ceo蒂姆?库克回信问候
- 键盘|不仅是颜值高!终于买到理想中的炫酷外设,杜伽新品上手体验!
- 网购|男子网购十大卷卫生纸只收到一卷 客服回应让男子感觉上当受骗
- 华为鸿蒙系统|又一批手机可以升级到鸿蒙系统3.0了,教你这样内测升级,很实用
- 卫星|我国为何要禁用“卫星锅”,它到底能看到啥?原来我们都小看它了
- 6g|百元企业级千兆智能路由器到底好不好?蒲公英X5&X6对比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