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飞机所航空3D打印专家王向明院士

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于近日完成 , 共选举产生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来自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王向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沈阳飞机所航空3D打印专家王向明院士
文章图片
△《科学中国人》对王向明院士的报道
据《科学中国人》此前发布的相关资料显示 , 王向明院士出生于1962年 , 2005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长期从事飞机结构创新设计与制造工作 , 在开拓隐身战机新概念结构领域、引领飞机增材制造应用方向、创建隐身战机机体快速试制新模式等做出贡献 , 研究成果是鹘鹰中型四代机研制的基石 。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 授权发明专利15件 , 发表期刊论文32篇、专著3部 , 国际学术会议报告9次 。
现任航空601所项目总设计师 , 任某型号飞机常务副总设计师、飞行器结构领域唯一国防973技术首席、军委装发部和原总装先进制造专业组委员、新型功能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荣获航空航天月桂奖(技术先锋奖)、航空报国金奖(3次)和探索发明奖 , 航空工业一等功、二等功(3次) 。 被评为辽宁十大创新能手、辽宁省五一奖章、沈阳市劳动模范 。 培养硕、博研究生21人 。
在飞机结构的设计和加工过程中 , 王向明院士在3D打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
王向明介绍说 , 飞机结构增材制造的应用研究迄今已开展30多年 , 但应用范围、数量规模仍受局限 , 国内外仅有几种型号飞机在少量应用 , 且以次承力件为主 , 例如波音787、空客A350等 。 尽管增材制造在控形、控性和工艺装备等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 , 但由于缺少创新设计方法引领 , 单纯套用锻铸件优势不大 , 即想用但不太会用;另一方面 , 缺少性能评定/验证方法支撑 , 寿命安全说不清 , 即想用但不太敢用 。 二者被美国联邦航空局列为增材制造应用技术的主要难点之一 。
沈阳飞机所航空3D打印专家王向明院士
文章图片
△王向明院士
早在2003年 , 王向明就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华明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开展密切合作 , 共同为飞机结构件“量身定做” , 即常说的设计/制造一体化 。
王华明教授率先在钛合金大型复杂主承力件激光熔化沉积控形、控性、装备、标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 而王向明考虑更多的则是如何实现创新设计、确保使用安全 , 着重解决3D打印面临的“会用、敢用”的问题 。
沈阳飞机所航空3D打印专家王向明院士
文章图片
△王华明(左)王向明(右)获航空工业"航空报国金奖"(图源:CAN)
王向明借助在原总装先进制造专业组担任增材制造责任专家的机遇 , 规划出基于增材制造的大型整体化、构型拓扑化、梯度复合化和功能结构一体化等飞机新概念结构领域 , 主导系统级技术开发与工程化验证 , 做前人不敢做的事 , 开始走上打印奇思妙想的逐梦之旅 。
沈阳飞机所航空3D打印专家王向明院士
文章图片
△王向明院士团队发表的部分中文期刊论文
沈阳飞机所航空3D打印专家王向明院士
文章图片
他基于发明的增材熔合连接方法 , 提出多种增材主承力结构设计方法 , 即通过增材熔化沉积填充 , 一边成形、一边连接 , 将两个构件合并为一个整体 , 使构件做得更大、更复杂 。 其中具体包括残余应力临界值仿真预测、离散分区成形、去除残余应力、增材熔合连接 , 涵盖创新设计、性能评定、工程验证等 。 与焊接的区别是 , 突破厚度限制 , 力学性能与母材相当 , 近似“无痕”连接 。 研制出框-梁等多种整体主承力结构 , 拓展法向复杂承载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