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共情力,用户思维是个人商业的硬通货( 二 )


你有病 , 我有药 , 一场营销表达就完成了 。
但是这些文章遵循着写作套路, 逐渐沦为机器化的产物, 也越来越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
会听到有朋友抱怨 , 整天研究读者想看什么 , 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 , 把自己搞得也相当的痛苦 , 最后的阅读量寥寥无几 。


我特别能理解 , 毕竟 , 得靠写作这们手艺赚钱啊 。
但是写文章呢 , 是一门非常感性又特殊的生意 , 往往越用力 , 可能效果越不好 。
有时候放松下来 , 写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 反而离读者近了 。
让弗米勒说过:

要想打动人 , 首先自己要给打动 , 否则 , 再有技巧的作品也绝无生命力 。

因此我用三个字总结一篇好的文章是如何具有真正的用户思维的 。
这三个字是「共情力」
什么是共情力呢?
字面意思是文章的一头连着作者 , 另外一头连着读者 。
当三者的思想情感能够共通的时候 , 都不感到拧把的时候 , 就成了 。
当然这个说法是有前置条件的 , 我们得把写作的范围缩小 , 先说说写什么类型的文章 , 既有助于个人的成长 , 又受到读者的喜欢呢?

我把它定位在传播个人故事、观点和知识的价值型文章里 。
接着说说写作对象是哪些人呢?
反正肯定不止是自己 , 如果只是想写日记给自己看 , 这个不再咱们的讨论范围里 。
还有一种写作是有特定对象的 , 比如招商方案、工作汇报 , 这个也不在咱们的范围里 。
这里针对的是那些广大的普通人 , 你的文章如何影响他们?
如何写出一篇具有共情力的文章呢?我认为有两个层次 。
共情文章的写作技法代入场景

我们看很多开头是怎么写的 , 先用故事的手法描述最近的热点话题 , 或者展示日常生活有关的场景 。
当读者读到这些的时候 , 就会有画面感和代入感 。
自然而然的就会和作者产生共情的感受 , 那么作者接下来想要表达的观点就和读者建立起关联了 。

举个例子 , 我层读到过一篇关于圣诞节的文章 , 作者的愿意是不想把圣诞节打上民族主义的标签 , 而能够看到它背后的普世关怀 , 提升爱的能力 。
这其实不算是一个讨巧的主题 , 如果按照传统的写法 , 可能阅读量会寥寥无几 。
所以作者在有意一开始的时候 , 用场景化的写法来绑定读者 。
从标题《我是中国人 , 为什么要过圣诞节?》就率先提供了一层身份场景 , 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
挖掘痛点当你圈定一个写作主题的时候 , 首先要思考 , 这篇文章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
不妨一开始就用场景和故事 , 把问题点出来 , 让伤痛赤裸裸地呈现 。
我个人也不是很赞同无休止地放大焦虑 , 但是得承认 , 这种写法对于那些触动了内心的读者来说 , 只会觉得你懂我 。
现代人大多没什么耐心 , 只有一开始就把问题抛出来 , 而且足够疼痛 , 才能够极大的调用读者的情绪 。

让他有动力看完整篇文章 , 其实换个角度 , 没用痛 , 哪里来的成长呢?
只要你的文章实实在在地提供了内容价值和解决方法 , 就没有什么好自扰的 。
举个例子 , 我有一次走在上海的马路上 , 看到路边的房地产广告 。
「故乡眼中的骄子 , 不该是城市的游子 。 」
很受触动 ,这句话会对很多的「上漂」的杀伤力得多强啊 。
因为自己也是漂泊的一员 , 每天挤地铁 , 吃外卖 , 租房子 。
不管是否名校毕业 , 做着怎样体面的工作 , 都感觉是这个城市的过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