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欢|造车风口中的年轻人

林欢|造车风口中的年轻人
文章插图

编者按:本文来自光子星球,创业邦经授权发布,封面图来自摄图网。
撰文 | 吴先之策划 | 刘涵
“造车是生意,转岗是格局。”
由于智能化、网联化、电气化带来的增量,互联网与制造业紧密结合,大厂们走上造车之路时,职场年轻人们似乎看穿了迷局。
企业跨界造车,既是宏观脱虚向实的要求,同时它们也迫切地想要开辟第二条增长曲线。而一些员工则希望通过转岗拉高天花板,就像一位职场人所言,车有没有造出来不重要,只要是公司重视的业务,他们就会有更大的晋升空间。
可是,光子星球从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车相关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他们当中既有直接参与造车的工程师,有负责市场的运营与市场经理,也有维系组织正常运转的HR,他们不同的经历都告诉外界一个事实:
职场在哪儿都一样,小厂小卷,大厂大卷。
压力山大卢麟刚毕业时就加入某自主品牌车企变速器研发中心,到岗第一天,主管面无表情地给卢麟在内的四个新兵蛋子一人发了一把刮刀,叫他们去研发中心下属工厂的车间里刮零部件的毛刺。
在车企,入职新人不可能直接上岗,卢麟发现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没有任何作用,“还不如多上几堂体育课”。至于工作强度高或者低从来没有一个准确尺度,全靠同行衬托。
卢麟进厂时,听闻另一家自主品牌车企堪称地狱级新人培训。“入职时新人先军训一个月,当时好多人中暑,甚至还出了人命,实习工资才给2000多块一个月。”虽然怨声载道,但还是有人觉得车企收入稳定,最终选择忍辱负重。
“留下来的都被看作是精英,离开的都是逃兵。”
卢麟干了几年,在跳槽前想着自己有了几年履历应该可以去一汽,结果事与愿违,985与211的门槛将他挡在门外,他退而求其次去了一家二线车企。后来因为家人要他回乡发展,卢麟谨遵家人安排去了富士康。
造车热潮中,一些车企沦落为代工厂时,富士康却逆势而为,算得上异类。“富士康造的车我是不敢坐的,那都是做给苹果看的,管理层就想继续拿他们订单”。
辗转多个工厂下来,今年9月卢麟再次离职,目前有些迷茫。“厂里太累了,而且家乡汽车产业基础比较差,前景不太好”,最近他在考虑要不要自己创业。
“996真的是福报,因为在车间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处在8106的状态”,即每天早上8点上班,晚上10点下班,每周工作六天。同大部分造车人一样,他认为只有一汽才是YYDS,“工资高,好跳槽,还不肝”。
收入是职场人非常看重的一环,但对于工作强度却莫衷一是。卢麟早就受够了高强度工作,可另一些人却因为强度不够而怀疑公司业务。
李纳在一家Robotaxi企业做运营,他坦诚由于业务推进缓慢,自己的KPI不高,远比上一份工作安逸。“真的闲,闲到有时候我都怀疑这个行业会不会是诈骗”。
有趣的是,他给所有想进Robotaxi运营岗的人提了一个忠告:运营有风险,入职需谨慎。
“这个业务落地比较困难,因为政策受限,所以在没有打开市场的时候,运营岗会非常闲”,慢节奏让他心理忐忑,加上工作时积累的一些不愉快,眼下他在考虑跳槽到造车新势力。
“之前聊了几家,目前还没有决定。”
或许是有了另谋他处的打算,李纳开始放飞自我,一面儿四处打听新工作,一面儿钻研摸鱼技能。在此期间,他解锁了职场摸鱼三大技能:接水、抽烟、上厕所。
另一位车企员工王某的经历告诉我们,蹲坑在特殊情况下会比较伤身体。“公司洗手间装的坐便器,我坐久了蹲出一屁股痔疮”。有了血的教训后,王某只能重拾抽烟技能,据他介绍,抽烟还让他和主管成为了好哥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