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风口上的低代码:我们看到了这些变化与趋势

【软件|风口上的低代码:我们看到了这些变化与趋势】软件|风口上的低代码:我们看到了这些变化与趋势

文章图片

软件|风口上的低代码:我们看到了这些变化与趋势

文章图片


在企业服务领域 , 今年低代码的概念非常火爆 , 最直观的感受是 , 从前这类分享都是几十人讨论的小沙龙 。 今年各种数百人的峰会和专题会 , 都在大范围地讨论 。 而入场低代码也不再是创企的专利 , 大厂们也进入了抢滩的局面 。 腾讯在今年一月推出了微搭低代码的开发平台 , 阿里差不多也在这个时间段发布了“钉钉宜搭”低代码开发工具 , 而华为云在2020年就发布了低代码的开发平台ROMA AppCube 。 国内的简道云、氚云、轻流、易鲸云等低代码企业也先后获得了融资 。
低代码的概念兴起是在2014年 , 由研究机构Forrester提出 ,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 在国外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了 。 国内基本上是从2018年开始 , 讨论的声音多了起来 , 不过在这其中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 什么“简易低智”、“新瓶旧酒”、贴了标签的“外包公司”等 , 经过三年时间的发酵 , 低代码摇身一变又成为企业不能错过的风口 , 讨论的声音参与的企业越来越多 。

据Gartner机构的预测 , 到2025年 , 企业70%的新应用将会通过低代码或者无代码技术开发 , 这将加快低代码市场的全面爆发 。 而另外一家研究机构海比研究院数据显示 , 2020年 , 中国低市场规模达19亿元 , 而到2024年 , 低代码市场将达到百亿量级 。
低代码快速发展的背后 , 源自于企业不断增加的数字化转型需求 。 企业需要简化一些范式化流程以及重复性工作 , 再加上疫情对企业在线化、数字化需求的加速 , 企业的内外系统在这个大的环境中需要迭代响应 , 跟随潮流变化 , 低代码开始被企业接受 。
低代码从各种质疑到成为企业数字化改造的选择之一 , 不仅仅是身份发生了变化 , 在这背后 , 更为明显的是低代码在这几年的炒作与迭代中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 而未来的可能性与趋势也值得讨论与关注 。
向集成化平台化演进
低代码平台近两年的变化 , 最明显的是能力边界的拓展 。 低代码是在各种组件和模块实现无代码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早期的应用主要围绕数据库管理、报表管理等单点能力突破 。 随着近两年的探索与迭代 , 产品架构与设计能力的提升 , 低代码由组件、模块的无代码化向集成的平台形式转变 。
之前 , 低代码更多作为工具帮助研发人员降低软件开发过程中部分模块的重复工作 , 随着可复用模块增加和云计算、微服务架构等技术的发展 , 通过平台架构设计和引擎的开发不仅为IT人员减少了开发中重复造轮子的境况 , 也为业务线上没有IT技术能力的员工提供开发应用的能力服务 。 随着低代码服务在向各类细分行业的深入发展 , 其可拓展性和灵活度也得到了提升 , 复杂度、灵活度更高 , 能够支持广泛场景的复杂应用开发 , 自定义的能力与品类完整度也不断升级 。

比如在一些数字能力更新较慢的研究院所 , 虽然拥有自己研发的信息平台 , 但大多数项目依然习惯纸质管理 , 数据处理与数据存储是这类院所主要的困扰 。 在选择了低代码平台进行数据录入后 , 可以实现数据处理效率的升级和数据自动备份的能力 , 节省了大量人工成本的投入 。
对于一些业务流程较复杂的企业 , 使用低代码平台的流程功能 , 可针对性的设计符合企业特色的管理应用 , 将不同业务线的任务、人串联起来 , 业务流程可视化、业务负责人可视化 , 基于透明的业务 , 业务与人、人与人的协作更加高效 , 节约业务流程的时间、管理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