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认识他!“二维码之父”( 二 )


当初 , 原昌宏本想通过改良条码扫描器来应对这些要求 , 但慢慢感到有极限 。 恰好那个时候产品小型化得到发展 , 要求代码能够小面积打印 。 很快 , 他意识到需要改进的不是条码扫描仪 , 而是代码本身 。 相对于条形码只是横向(1维)表达信息来说 , 二维码的特点是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都可以表达信息 。 原昌宏决心开发出既有更多的信息 , 又能快速读取 , 同时还能应对汉字假名的小巧代码 。
原昌宏的开发团队当初只有2个人 , 着手开发新的二维码 。 对于开发团队来说 , 最难的就是如何能够快速读取代码的问题 。 因为和条码相比 , 扫描器更难识别二维码的位置 。 原昌宏突然想出“标上记号 , 表示‘这里有代码’会怎样呢”的创意 。 将这个记号放入二维码中 , 扫描器应该就能准确识别代码的位置 , 这样不就能够快速读取吗?在代码的角上配置的3个“定位图案”就是在这个创意下研究出来的 。
然而 , 定位图案形状的开发却极其艰难 。 因为当代码附近有形状相似的图案时 , 就无法准确识别 。 为了避免误认 , 定位图案的形状必须是独一无二的 。 于是 , 原昌宏等决定将印在传单和杂志、纸箱等上的画和文字全部转换成黑白颜色 , 彻底调查它们的面积比率 。
开发团队废寝忘食地调查了无以计数的印刷品 , 终于在印刷品中找到了“用得最少的比率” 。 那就是1:1:3:1:1 。 就这样确定了定位图案黑白部分的宽度比率 , 诞生了新的扫描机制 。 扫描线无论从360度的哪个方向扫过 , 只要找到其独特的比率 , 就能够算出代码位置 。
你应该认识他!“二维码之父”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株式会社DENSOWAVE
开发项目启动1年半后 , 经过反复摸索 , 能够以比其他代码快10倍以上的速度读取的大容量QR码终于问世了 。 它能表达约7000个数字字节 , 同时还能表达汉字 。 此时正好是1994年 , QR码这个名字来源于英文“QuickResponse” , 意为“快速反应” , 原昌宏先生和株式会社DENSOWAVE的官方说法一直是QR码 。
就这样为了在制造业重新放置条形码而开发的二维码面世后 , 在制造业的工厂环境中大受欢迎 , 因为它具备了两个特点:
首先 , 就是在有油污等附着的制造现场威力无比的“耐污、耐破损” 。 工厂现场的往来文件 , 很多都会被油弄黑弄脏 , 条码一旦被弄脏 , 扫描器就再也无法读取 。 QR码因为具有即使部分被弄脏或有缺损 , 也能准确读取的“错误修正功能” , 所以解决了这个问题 。
其次 , 就是“容易读取” 。 工人用手来读取的手持式扫描器和制造现场生产线上移动的零部件代码 , 每次的读取角度都不同 。 因此 , 要想迅速读取 , 就需要准确识别代码的位置 。 QR码因为有3个“定位图案” , 所以能够准确识别代码的位置 。
你应该认识他!“二维码之父”】事实上 , 随着日本21世纪初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 二维码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 因为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 , 手机仍在功能机时代 , 手机上只有12个键(0-9键加*和#键) , 要想输入复杂的信息非常不方便 , 比如客户名片信息、广告促销、互联网地址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