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能源的终极:氢能车落地普及还要多久?( 二 )
11月12日 ,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事服务车辆交付仪式上 , 丰田向北京奥组委正式交付2200辆新能源汽车 , 这其中包含两款氢能源车 。 此外 , 北汽福田氢燃料电池车也加入到冬奥会官方服务的保障之列 。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预计 , 到2025年 , 全国氢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2035年 , 100万辆 。 这意味着未来三四年氢能汽车市场规模有超10倍的增长 。 但从整个氢能车市场投入的情况来看 , 氢能车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 , 发展缓慢 。
有关机构统计 , 2020年全球共售出氢能源汽车9006台 , 其中美国937台、中国1177台、韩国5823台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 , 2016年至2020年 , 国内五年累计销量仅为7100辆 。 这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计的2025年10万辆的结论达成差距较远 。 虽然政策从2015年就开始积极响应 , 6年过去了 , 目力所及氢能车的发展犹如龟速般缓慢 。
规模成长的难解题
处于初期阶段发展的新事物需要时间来成长无可厚非 , 但氢能车的处境似乎更加艰难 , 也被成本、技术、补能限制三重大山压着 , 走上了电动车发展初期的路子 , 高度依赖补贴 。
1.成本过高 , 市场化缓慢 。 氢能车的成本不仅包含整车的成本 , 更为重要的是能源补充的成本 。 无论是制氢成本、还是加氢站等补能产业链 , 都在发展的初期缓慢爬坡 。 比如加氢站 , 建设的成本在上千万 , 并且不能与传统的加油站共享设施 , 需要重新选址重建 , 建设的成本较加油站是其三倍 。 而制氢方面 , 目前主要的来源也是并不绿色的化石燃料获取 。 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 , 氢气的制备来源煤炭占据64% , 工业副产的来源为21% , 最绿色的电解方式仅占1% 。
2.产业链冗长复杂 , 技术需要升级的空间较大 。 无论是氢能车燃料电池技术 , 还是补能端的氢气制备技术都需要提升 。 氢能车的燃料电池系统相当于传统燃油车里的发动机 , 是整车最核心的部件 , 其中电池燃料堆的技术膜电极、制作的工艺过程等存在难点与瓶颈 , 不仅限制燃料的转化率并且也是电池成本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 作为电池燃料重要的能源补充 , 绿氢的大规模获取技术目前也并不成熟 , 全球的电解制氢都处于初始阶段 , 还不能规模化 。
3.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 补能的加氢站数量少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底 , 国内累计建成加氢站刚超过110座 , 对于依赖氢能补充的车辆来说 , 补能端的规模化发展是氢能车快速发展的前提之一 , 相较于遍布国内各地的加油站和充电桩 , 加氢站的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文章图片
这三重大山的压制 , 使得氢能源车市场销量长期维持在低位徘徊 , 市场化的步伐发展较为缓慢 。 借鉴电动车发展的路线来看 , 氢能车的发展初期需要在补能端和氢燃料电池端持续投入发力 。 基础设施的地基打好了 , 房子才能一层一层盖起来 。
目前氢能车的发展还是以政策补贴为主 , 重卡长途运输场景也开始运营落地 。 乘用车的发展还需要时间与市场的铺垫 。 相对来说 , 固定的长途路线相对于氢气站的建设成本来说会友好很多 , 在这些固定线路上沿线建设 , 氢能重卡可以作为补充长途运输的运力参与 。
当然 , 要想实现氢能车的大规模运用 , 成本、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同步推进 , 各个产业链的打通还需要时间来突破 。
氢能车会取代电动汽车吗?
拉长时间的尺度 , 我们知道 , 在政策战略与产业的不断深耕中 , 氢能车终会发展起来 , 那么氢能车未来的发展会取代电动车吗?对于这个问题 , 虽然从能耗的终极发展角度来说 , 零排放是终极目标 。 氢能车的战略位置是很高 , 但是短期内 , 电动车的发展远远把氢能车甩到了身后 , 替代电动车的目标看起来比较遥远 。 电动汽车很好的替代了传统燃油车在城市中的应用场景 , 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公共交通、专属车类等 , 电动车的身影都融入到了整个城市交通运输的方方面面 。
- 副董事长|京东方A董秘回复:公司与全球数千家供应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 电池|vivoY55s,能有效解决你的续航焦虑!
- 加盟行业|原来加盟行业是这么玩的!
- 京东|适合过年送长辈的数码好物,好用不贵+大牌保障,最后一个太实用
- 儿童教育|首个播放量破 100 亿的 YouTube 视频诞生,竟然是儿歌
- 苹果|国内首款支持苹果HomeKit的智能门锁发布:iPhone一碰即开门
- 小米科技|预算只有两三千买这三款,颜值性能卓越,没有超高预算的用户看看
- 苹果|苹果最巅峰产品就是8,之后的产品,多少都有出现问题
- 普莉希拉|祖籍徐州的普莉希拉,嫁全球第5富豪扎克伯格,坐拥6530亿被说丑
- 攻克|打破日本垄断!售价7亿元的设备被中企攻克,已开始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