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天宫课堂”要开课啦!( 二 )


“未来的太空授课将会有更多、更新颖的实验内容和形式 。 例如天地对比实验 , 比较蚕或蜘蛛在太空与地面吐丝的区别 , 观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飞舞等 。 ”庞之浩介绍 , 我国有关部门也已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太空实验 , 并定期请专家评审 , 优秀的实验方案未来有望在中国空间站上实施 。
稳定清晰靠天链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持续约40分钟 。 这一天地互动过程是在我国中继卫星的支持下实现的 , 它的亮相同时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测控网基本建成 。
“地面上网课 , 最难的是网络通畅 , 在天上这个问题更难保证 。 ”杨宇光说 , 如何确保高码数率、高保真视频流的通信链路完全畅通 , 是太空授课过程中挑战最大、难度最高、不确定因素最多的环节 。
杨宇光进一步解释道 , 太空授课的高清视频传输 , 我国主要依靠居高临下的天链中继卫星进行支持 , 以地面测控站、海面远望号测量船作为备份 , 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 , 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 。
无线电通信的一个基本原理 , 是传输的数据码速率越高 , 那么传输的能量消耗及对传输设备的灵敏度要求越高 。
“太空授课对音视频的码数率要求较高 。 ”杨宇光解释道 , 为此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 , 使得波束非常窄 , 以保证能量集中 , 顺利传输高码数率的视频数据 。 另一端我国空间站上设置有蝶形天线 , 指向中继卫星进行配合 。 这样一来 , 理论上任何时候都有一颗中继卫星能够“看”到我国空间站 , 确保授课过程通信畅通 。 “太空授课的时延仅约0.3秒 。 ”他说 。
不仅如此 , 太空授课及授课前的全要素演练 , 均涉及广泛的天地协同工作 。
“2013年王亚平第一次太空授课时 , 教育部负责组织学生 , 中国科协负责设计准备课程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航天员和通信系统 。 ”庞之浩说 。
“测控通信系统进行中继星的切换也是重要的天地协同 。 此外 , 王亚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实验 , 地面老师也在做相同的实验 , 天地对比实验几乎同步呈现在视频画面中 。 ”杨宇光表示 。
延伸阅读
太空实验 , 孩子们也有机会参与
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 王亚平再次变身“王老师”为孩子们进行太空实验 。
其实 , 在国内外进行的大大小小的太空实验中 , 孩子们不仅是旁观者 , 也是参与者 。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表示 , 青少年参与太空实验的形式多种多样 , 主要有5种 。
一是参加专业的研究实验 。 科学家进行太空实验时让一些学生负责其中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 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
二是为学生设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 。 学生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自己提出实验课题进行实验设计和实施 , 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 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
三是参加载人航天工程活动 。 一些是为了航天工程任务的需要 , 让学生参加硬件或软件的研制;另一些是学生创意大赛中的获奖项目在载人航天器上进行实验 。
四是在教室中完成的太空实验 。 学生们在教室完成模拟太空相应条件的实验 , 或者进行空间站上专业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的实验 , 目的是通过对比地面实验和太空实验的结果 , 让学生们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
【学生|“天宫课堂”要开课啦!】五是教育性示范活动 。 航天员在太空进行简单有趣的太空实验 , 并将它拍摄下来 , 做成视频教材 , 提供给学生 , 以便进行航天教育 。 采访人员 唐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