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年11月29日|微信罕见妥协背后,另一条使人摆脱技术奴化的新路线浮出水面?|文化纵横( 三 )


我们并不能确定Solid项目的未来是否会像万维网一样成功 , 但伯纳斯-李的“二次”创业至少提醒我们 , 互联网并非一蹴而就的完美架构 。 不同的技术路线不仅代表着差异化的技术方案及特点 , 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的治理思路与途径 。 在利益相关方均认识到互联网当前已经面临“转折点”之际 , 技术革新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突破治理困境、回归“初心”的重要途径 。 考虑到互联网全球治理涉及议题的广泛性 , 类似于Solid项目这样的技术创新 , 甚至还具有基础性变革的作用和价值 。
【导读】2021年11月29日|微信罕见妥协背后,另一条使人摆脱技术奴化的新路线浮出水面?|文化纵横
文章图片
▍劳动危机下“另一种”人工智能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和普及应用正在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爆发 , 与之伴随的社会变迁在迎来发展红利的同时 , 也弥漫着发展红利能否普惠共享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会进一步扩大社会分化的担忧与质疑 。
人工智能应用背景下围绕劳动危机的讨论即是典型体现 , 这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劳动的异化以及劳动本身的替代 。 前者例如劳动者被“困”在技术系统中以致丧失自主性的担忧 , 后者则是在人工智能推动自动化变革的浪潮下 , 就业岗位本身的减少乃至消失 。 针对劳动危机引发的治理需求 , 固然可以通过基于税收的再分配机制 , 或者类似全民基本收入制度这样的社会赋能机制加以回应 , 但更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与应用路线 , 是否必然导致劳动危机?换言之 , 我们是否存在不同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模式的“另一种”技术可能性?
上述问题正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达龙·阿西莫格鲁在其2021年的新书《重新设计AI》中提出的关键问题 , 而这事实上也反映了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的新探索与新趋势 。 在阿西莫格鲁看来 , 人工智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技术发展和应用路线 。 一方面 , 人工智能可被视为对人类工作的替代 , 并在自动化进程中降低劳动成本或者提升劳动效率 。 无论是汽车制造业的无人工厂 , 还是外卖行业对劳动者的调度与规划 , 大抵都可被视为在此类思维下的复制或延续 。 但作为通用型技术 , 人工智能的潜力并非仅限于此 , 或者说并不该限于此 , 阿西莫格鲁认为的另一条技术路线便是将人工智能视为人类劳动过程的辅助 , 以更好地释放人类的创造力、判断力和灵活性 。 以教育行业的人工智能应用为例 , 新技术既可以用来自动对学生评分或者自动生成教学内容以替代教师功能 , 但也可以辅助教师发现不同学生的偏好、特长或困难 , 以真正实现差异化、个性化教育 。
在理解人工智能两条技术路线的基础上 , 其优劣比较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 更多的理论或实践表明 , 伴随着自动化进程的深入 , 第二条技术路线可能更有利于技术本身的迭代式创新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在阿西莫格鲁看来 , 当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作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之后 , 再进一步追求劳动替代的边际效用将迅速下降 , 而此时也将越来越凸显出人类劳动的价值(例如需要手眼协调的工作) 。 类似的 ,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罗伯特·昂格尔在2019年出版的《知识经济》一书中同样提出 , 人类工作可分为规则类与非规则类两种 。 前者是指重复性、模块化、范式化的工作 , 在明确规则下反复进行;后者则是在跳出或否定既有规则的情况下 , 形成新理念、新发现的过程 , 这也被称为“想象的能力”(thepowertoimagine) 。 人工智能的功能大致可被总结为提升“规则类”工作的效率 , 却不具备完成“非规则类”工作的能力 , 后者正是人类劳动的价值所在 。 在此背景下 , 昂格尔认为“人-机合作”才能带来最先进的生产力:在机器智能不断代替人类重复工作——换言之 , 实现了劳动机械化——的同时 , 人类被解放出来以更多地进入“创新无人区” , 从而在不断拓展人类知识边界的同时进一步将更多工作机械化 , 由此形成机器与人的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