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井喷,无人审稿,谁解同行评议之难?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 , 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 , 偶尔风月
2020年一年 , 全世界SCI论文发表数量接近三百万大关 。 论文发表量的猛增也冲击到了同行评议 , 许多期刊编辑明显地感觉到:找不到人审稿了 。 巨大的审稿压力使得科学家们审稿的意愿进一步降低 , 同行评议似乎陷入了供血不足的恶性循环 。 近日 , 罗兰大学的研究人员为同行评议算了一笔账 。 他们声称 , 仅2020年一年 , 全球同行评议专家花费在审稿上的时间就超过1亿小时 。 若将这些科学家付出在审稿上的时间折算为薪酬 , 其价值将高达数十亿美元 。 这项艰巨而宏伟劳动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 。
论文井喷,无人审稿,谁解同行评议之难?
文章图片
我们知道 , 在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中 , 一篇论文在被接收前会经过多轮评审 , 该过程中将会有两名或更多的研究人员充任同行评议专家的角色 。 他们的审稿工作及结果可谓是同行评议制度的核心环节 。 但是 , 绝大部分审稿人都不会审稿付出获得任何直接回报 , 期刊和大学似乎都希望学者能够把这种审稿工作视为一项义务性的付出 。 “你认真评议学术论文 , 而待到你的论文发表时 , 也自会有同行公允评议” , 这是伴随同行评议制度诞生以来的悠久传统 , 看起来似乎天经地义 。
不过 , 随着审稿工作压力的猛增 , 学者们的审稿意愿已经越来越低 。 2到4名同行评议专家 , 是大多数知名期刊编辑的一个较低标准 , 但他们现在已经很难在规定时间内找齐合适的审稿人 。 有的编辑甚至需要发出十几封邀请函 , 才能成功邀约到两位审稿人 。 另一方面 , 常担任审稿人的学者们也不堪重负 。 AdrianFurnham是挪威商学院的心理学副教授 , 他在今年9月收到了53篇论文的审稿邀约 。 假设每篇论文需要3小时审稿 , 那么他就要付出150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
罗兰大学的研究人员统计 , 每个同行评议专家每年的平均审稿数量在4.73篇 , 但也有一些极端例子——有的审稿人每年能够审阅近千篇论文 。 仅2020年一年 , 全球同行评议专家花费在审稿上的时间就超过1亿小时 。 若将这些时间按薪酬标准折算 , 那么2020年美国审稿人在审稿上付出的工作价值将超过15亿美元 , 中国审稿人付出价值将超过6亿美元 , 英国审稿人的付出价值将超过4亿美元 。 可见审稿人在同行评议中的付出之巨大 。
况且 , 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强度本已不低 , 这一点在我国似乎还尤其突出 。 《英国医学杂志》(BMJ)在2019年发表了一项研究 , 该研究分析了该刊在线投稿系统在2012至2019年间49464篇论文和76678份同行评审意见的提交时间 。 分析结果发现 , 中国的研究者投稿或提交同行评审意见的峰值时段在深夜 。 与其他国家的时段分布相比 , 中国科学家的卷度和熬夜程度可谓一骑绝尘 。 在这种情况下 , 没有几乎没有任何直接回报的审稿工作 , 成为了一种极大的负担 。
论文井喷,无人审稿,谁解同行评议之难?
文章图片
各国投稿峰值时间及投稿数所占比例
近年来 , 同行评议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愈发为人们所注意 。 但审稿人的“义务付出疑难”却少有人提出解决方案 , 一直拖到审稿压力沉重如斯 。 当然 , 这也并非是没有原因的 。
其实 , 让学者牺牲业余时间无偿参与同行评议的做法 , 早就被人们所质疑 。 有人曾建议对审稿人支付一定经济报酬 , 认为这能够使审稿流程更加专业化、常规化 , 而不再依怙科学家们的“高尚情操” 。 支持者称 , 义务审稿人可能会对审稿敷衍了事 , 但在支付报酬的情况下 , 期刊编辑可以对审稿人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与约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