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福|穆胜:对阿里俞永福内部信的十点看法( 二 )


8、 “有没有标准”和“标准的颗粒度”,体现企业对于业务和组织的认知深度。有些业务处于初生期,看似难以找到业绩标准,但不代表它就没有标准,这是考核设计的水平问题。企业往这个方向去思考,不仅仅是为了考核人,更是锤炼自己对于业务的理解,这是那种“难而正确的事”。而且,基于对数字化的布局,阿里解决这类难题应该更有底层逻辑的优势。但是,如果回避这种难题,走向“就是干”的江湖豪迈,让领导用“手感”来评价,就只会让企业生长出大量的陈浩南一样的“匪帮管理者”。阿里又不是铜锣湾。
9、 BTW,俞永福的信中提到了阿里同学对于“360°测评”的期待,但我要提醒的是,这种工具不应该用于人才考核,而是为了人才开发,它不能解决考核公平性问题。所谓360°测评,意味着围绕核心人才,让上级、平级和下级的同事用结构化的工具对其进行评价,让被评价者全面地照镜子,后续应该跟进的是IDP(个人成长计划),而不是激励发放。其实,用360°测评来考核人才也是不靠谱的,道理很简单,不是把所有的主观加到一起就等于客观,在激励上阿里还应多思考。
10、 阿里当前的“多元化治理”推动了大量放权,他们似乎在极力避免大企业尴尬的“一管就死”,但不要忘了,另一头是“一放就乱”。政委体系解不了这个问题,答案应该是创新的组织模式,组织结构、激励机制、赋能机制三大领域,都得有所突破。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建议,并非否定阿里,而是希望这家巨头企业越做越好。
管理世界观不同的人,没有必要争论,君子和而不同。Peace and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