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最大的难题,不是缺钱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作者:宛其,编辑:李秋涵,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最近豆瓣过得不太平。
12月1日,根据通报,豆瓣网及其账号屡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传输的信息,国家网信办责令其立即整改并予以150万元罚款。从今年1月至11月,豆瓣网已经被实施20次处置处罚,累计罚款900万元。
同时,据豆瓣官方账号豆嬷嬷消息,豆瓣从2021年12月2日-2021年12月17日,被暂停“小组”回复功能的使用。
到了12月9日,工信部通报,豆瓣等106款APP存在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且未按照要求完成整改,已被应用商店下架。
风波还未停止。12月13日,央视曝光水军控评潜规则,影视剧还未播出,豆瓣上就已经出现了“超前点评”。豆瓣官微对此回应,已经对水军短评进行排查,并移除违规短评。且豆瓣商务从未、以后也不会有任何与评分有关的合作。
一时间,豆瓣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位接近豆瓣的行业人士对深燃说,豆瓣近两年都不太平,相比于拉新用户,更要忙于应对外界的变化。
豆瓣算得上是一家“非典型互联网公司”。自2005年成立至今,豆瓣已经运营超过16年,在国内大多数互联网产品已经向短视频、直播赛场靠拢时,它依然坚持聚焦青年文化的图文内容,并且在商业化上相对克制。
这让豆瓣卷入两种声音。一种缅怀曾经的豆瓣,感慨时光的飞逝,豆瓣错过了多次风口,社区文化也大不如前。一种褒奖豆瓣的体面,认为这里依旧是躁动的互联网时代,难得的精神栖息角落。
本文试图弄清楚的是,豆瓣到底过得怎么样?屡屡受罚,未来豆瓣该怎么办?
活得怎样?抛开情怀,客观来说,豆瓣到底是怎样的产品?
现在的豆瓣,同时具备工具和社区属性。
2005年,豆瓣网正式上线,开通小组藏书,添加小组发言、评论等功能,随后还新增了电影板块。其创始人阿北 (真名杨勃) 发表文章提到,人们体验书和电影的时间,包括了之前 (选择和期待) 、之中 (看) 、之后 (感想和交流) 。他表示,“之中”是个人的事情,豆瓣已经在“之后”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接下来会瞄准“之前”努力。
这时的豆瓣网,更侧重于工具层面,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豆瓣APP于2014年上线,至今经历7次改版,逐渐强化了社区功能。
根据七麦数据上的版本记录,2014年的豆瓣APP1.0、2.0版本,还是在提供“之前”的功能,即帮助用户选择好书好电影等。强化社区功能的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当时上线的3.0版本,介绍表示要致力于让你“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此后的4.0、5.0版本,工具和社区功能两手抓,2018年的6.0版本,强化书影音相关功能,被外界视为一次回归,但同时,豆瓣小组也首次被放到了中心板块位置,社区属性同样鲜明。
2021年1月上线的7.0版本,主打Slogan变为了“有趣多元的文化生活社区”。当时豆瓣产品团队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6.0版本是社区规划的探索性起点,7.0版本是围绕“社区”进行更具体深入的环境改造,和设施升级的中间阶段。
那么,现在是谁在用豆瓣?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豆瓣的用户里女性占比超6成,一线和新一线占比超5成。年龄层方面,24岁以下的人群占比33.28%,年龄在24岁到30岁的、31岁到35岁的人群占比分别为23.41%、23.88%。
而在2012年,根据艾瑞调查数据,豆瓣男性占比52.4%,略多于女性,一二线城市占比70%,24岁以下的人群占比39.64%,年龄在24岁到30岁的、31岁到35岁的人群占比分别为38.3%、16.9%。
也就是说,9年过去了,豆瓣用户的女性用户占比增多,年轻人占比略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