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创投|这个赛道悄悄崛起,10个月融资200亿,软银红杉高瓴组团杀入( 二 )


移动机器人优艾智合的落地场景则包括半导体厂、发电厂等,创始人张朝辉也对投中网表示,直到今年,出现了一个工厂跑一百台机器人的场景,之前就是零零散散几台,订单收入也比去年同期翻了3倍。
当然,除了一线资本以外,企业感受更深的是融资额确实变大了,一创始人说,有投资人告诉他,你们就是苦惯了,没见过这么多钱,不适应。
可以看到,2021年已发生的融资事件中,多集中在早期企业的早期轮次,77.9%的投资时间是C轮之前;而几乎所有走到B轮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单笔融资额的起跳板都在亿元级别。
除了思灵机器人2021年完成2轮融资外,梅卡曼德也完成了2轮融资,9月底的C轮近10亿人民币,美团、IDG资本领投,老股东红杉中国、源码资本跟投,一跃成为全球AI+工业机器人领域总融资额最高的公司。
还有今年一年融了3轮的物流仓储机器人公司海柔创新,9月份的D轮融资超2亿美元,由今日资本领投,红杉中国、五源资本、源码资本等跟投。
建筑机器人公司大界机器人半个月之前刚完成高瓴创投独家投资的B+轮融资,而在4月份,B轮融资的投资方包括BAI资本、C资本、保利资本等。
未来机器人去年12月完成近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今年9月份的C轮融资数亿人民币,背后投资方包括字节跳动、顺为资本、IDG资本、联想创投、钟鼎资本等;艾利特机器人今年4月完成2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5个月后又投了一轮B+,投资方有中金甲子、国中资本、联想创投等。
随之而来的是,创业者也多了。联想创投投了不少工业机器人企业,合伙人王光熙谈到他最近看到的几个项目,“偏特种机器人,做高空焊接、船舶检修。”
02年轻人逃离工厂后的爆发
王光熙还向投中网分享了他曾经看到过的场景来解释当下工业机器人的爆发原因。
在武汉的一个工厂里,早上密密麻麻的工人大军从宿舍出来,经过一个厂区,然后进入自己的工作地,时间非常短,这个大军吃穿住行都在那个工业园区里。
但这个“大军”平均只待9个月,因为河南富士康要开工了,苹果新一期产品出来,需要赶工。他们很快会流向富士康,再过几个月,他们就回来了,但大军的人数比之前少很多。最难的是,这几个月的空档期,工厂很难招到工人。
如今的工厂里,找到长期稳定的工人已是难事,招不到工更属正常。一家半导体厂商位于劳动力密集的华东地区,也需要去四川、云南等地招工。面试了600多人,愿意来的有100人,来了工作半个月后,只留下一半。
Syrius炬星创始人蒋超谈起,”婴儿潮褪去,之前一些劳动人口全部退出劳动力市场。到处都缺人,基础劳动力很不足。大概在2025年左右,劳动力紧缺的感受会更明显,机器换人是一大趋势。”
劳力不足为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工人的一些工作本身是反人性的。
“比如人容易走神,就要站着。在富士康的产线上,工作极简单,干一个动作,比如摸屏幕、检测,但这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一场下来很累”,王光熙分享。
有些工人需要与各类机台的人机界面、软件系统交互,不能有闪失,注意力需高度集中。还有工作环境,一些工厂需要工人穿厚重的防护服、戴护目镜,把整个身体包裹起来。
留不住年轻人是必然的,刚毕业的年轻人不愿从事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较多。
看看工厂的返费便知,返费即给工作满一定天数的工人支付的额外奖金。今年富士康郑州厂区的返费金额从7月底的5500元一路上升到8000元,十一过后竟飙升到10000元。即便这样,也很难招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