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握住刻刀的手|当大数据揭开“非遗”技艺的基因后,人工智能复制的技艺还算非遗吗

一双握住刻刀的手|当大数据揭开“非遗”技艺的基因后,人工智能复制的技艺还算非遗吗
文章图片
一双握住刻刀的手 , 在木板上快速地划拉出一道道浅痕 , 看似力道不大 , 手上青筋却已然凸起 。 旁边的电脑屏幕上 , 随着一刀刀凿落的痕迹 , 一根曲线随之频繁跳动——这是一位正在创作的木雕非遗传承人 , 手上身上都佩戴有传感设备 , 记录着创作过程中的脑电波和肌力 , 整个创作工程的数据最终汇聚成这项非遗技艺的“大数据画像” 。
在近日光明网主办的“用数赋智助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启动仪式暨数字新文创研讨会上 ,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分享了该院自2018年开展的“非遗数字可视化”实验案例 。
如果说图片视频只能记录非遗技艺的形态 , 这项实验通过采集非遗传承人创作时的身体特征数据 , 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技艺本身“量化” , 揭开了技艺的“基因密码” 。
新的担心随之而来:非遗技艺一旦“标准化” , 还能爆发出创意与生命力吗?
大数据揭开非遗技艺“基因密码”
金江波带来了一份2019年的实验记录 。 当时 , 一名土族盘绣非遗传承人指导学校一名对这项技艺“零基础”的研究生 , 视频与传感设备记录下两人每天的变化——
2019年12月4日 , 学习一天后学生的速度明显加快;
2019年12月15日 , 学生在第13天已能完成基础的图案;
2020年1月1日 , 进入第30天学生的图案已与传承人的作品接近……
一双握住刻刀的手|当大数据揭开“非遗”技艺的基因后,人工智能复制的技艺还算非遗吗
文章图片
金江波讲述学生与传承人作品对比
通过对采集到的工作时间、节奏规律、运动轨迹和身体能量消耗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 可以清晰看到学习的过程 。 代表学生的学习曲线 , 一开始直接往下掉 , 随后进入了相对稳定和攀升期 。 然而 , 将学生与传承人的综合数据制作成环形图像后 , 可以直观地看到传承人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力量运用、情绪起伏都非常稳定 , 因此数据呈现出图像完整、色泽均匀的环形;但学生的数据环形却不够完整 , 部分色块明显过多 。
“我们把传承人和学生的数据进行比较 , 把技艺的基因代码剖析出来 , 新的传习人就能更好地了解这门技艺 。 ”在金江波看来 , 非遗技艺“有一定的科学规律” , 这些科学规律和人的主观性创作有机结合 , 可以帮助非遗技艺更好地传习、交流和活态传承 。
保留技艺的“数字档案”
非遗传承 , 核心是技艺传承 。 然而技艺在过去一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 。
曾研习竹编非遗技艺多年的赵先生在学习之初 , 常被批评“用力过猛”“手脚太粗”“过于毛躁”:“什么样的力道是合适的?只用语言是很难理解和沟通的 。 有心人会自己观察师傅们做事的手法 , 自己再一遍一遍地试 , 但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就放弃了 。 ”
如今大数据分析的方式或许给技艺传习带来新的方法 。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学生宋安琪曾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上演示过这一实验 , 数据图案直观地反映出她的专注度、放松度、力量运用等数据 。 通过和传承人的数据对比 , 学生们得以明确在哪些方面要修正调整 , 尝试更接近传承人:“我们希望用数据赋能非遗学习 。 ”
一双握住刻刀的手|当大数据揭开“非遗”技艺的基因后,人工智能复制的技艺还算非遗吗
文章图片
数据采集将“口耳相传”的技艺量化记录
对于不少传统文化爱好者来说 , 大数据赋能非遗另一项重要意义在于“保存非遗档案” 。 “非遗是一项技艺 , 但技艺保存难度太大 。 ”市民刘廷旅游时喜欢了解当地民俗文化 , 发现许多传统技艺即使被保护仍然流失严重:“生活方式变了 , 市场越来越小 , 技艺无人可传 。 有些非遗技艺还能保留一些实物 , 但比如传统点心技艺 , 连实物都留不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