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的发展与科技密不可分|科技助力冬奥创造冰雪奇迹

冬奥会的发展与科技密不可分 , 无论是比赛设施、运动装备还是服务配套 , 无不渗透着科技元素 。 借助日新月异的科技力量 , 冬季体育运动的受众更加广泛 , 各国运动员更是如虎添翼 , 创造出越来越多令人惊叹的世界纪录 。
电子设备减少人为误判
科技融入冬奥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 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出现的 。
现代奥运会恢复之初 , 很多项目的比赛采用的是手动计时方式 。 然而 , 手动计时存在的系统误差无法保证计时的准确性 , 而裁判员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无法确保对运动员成绩判定的绝对公平性 。 为减少人为误判 , 1912年斯德哥尔摩夏奥会开始采用电子计时器 。 1948年第五届圣莫里茨冬奥会举办时 , 计时装置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 当时 , 东道主瑞士发挥了钟表业发达的优势 , 创造性地在各个赛场安装了巨大的自动计时装置 , 广受好评 , 为后来竞技体育比赛中广泛使用先进的计时设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1952年 , 第六届冬奥会在挪威奥斯陆举行 , 计算机首次在花滑比赛现场投入使用 , 主要用于统计多位裁判针对选手规定动作和自由滑比赛打出的分数 , 能够立刻进行显示 。 1960年第八届斯阔谷冬奥会举办时 , 花滑等比赛使用了“拉马克”电子计算机 , 每项比赛结束后 , 这种计算机几秒内就可以用英、法两种文字公布比赛成绩 , 同时附有运动员简历 。 如此一来 , 裁判统计工作大大减少 , 还缩短了成绩公布时间 。
渐渐地 , 冬奥会比赛中启用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 。 1972年第十一届札幌冬奥会举办时 , 高山滑雪等项目中使用了起滑指示器 , 滑雪接力赛中使用了时间读数系统 , 跳台滑雪项目中安装了起跳测速仪;2002年第十九届盐湖城冬奥会举办时 , 花滑项目引入了实时回放技术……这些科技电子产品有效提高了冬奥会的组织水平 , 也推动了冬季运动项目的发展 , 令比赛更加公平 。
冬奥会的发展与科技密不可分|科技助力冬奥创造冰雪奇迹
文章图片
1956年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的跳台滑雪比赛中 , 芬兰队首次使用空气力学跳法 , 运动员在跳跃过程中双手紧贴身体 , 不再高举过头顶 。
科技助力运动员刷新世界纪录
在冬奥会历史上 , 每一项纪录的突破、成绩的刷新 , 既体现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 也与科学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 。
首先 , 更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技术令比赛成绩大大提高 。 1956年 , 在第七届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的跳台滑雪比赛中 , 芬兰队首次使用了空气力学跳法 , 在跳跃过程中双手紧贴身体 , 不再高举过头顶 。 1992年 , 在第十六届阿尔贝维尔冬奥会的跳台滑雪比赛中 , 芬兰选手创造了新跳法 , 即在飞跃过程中让滑雪板的状态呈拉丁字母的“V”形 , 这一姿态可以增加近20%的飞行距离 。 事实上 , 芬兰选手托尼·涅米宁在大跳台最后一次试跳中飞跃了122米 , 比第2名选手多出5米 , 被誉为“阿尔贝维尔神奇之跳” 。
其次 , 运动器材的改进使运动员挑战极限成为可能 。 在1960年第八届斯阔谷冬奥会上 , 高山滑雪运动员让·维亚尔内在比赛中首次用金属制成的滑雪板替代了木制板 , 并以这种新装备获得高山滑雪速降比赛的金牌 。 在1994年第十七届利勒哈默尔冬奥会的越野滑雪比赛中 , 挪威运动员托马斯·阿尔斯加德用了一种特殊玻璃钢纤维制成的滑雪板 , 它的稳定性极好 , 可以把能量最大限度地转换到速度上去 , 最终 , 他借助这种滑雪板获得了男子30公里冠军 。 1998年第十八届长野冬奥会上 , 荷兰运动员在速滑比赛中大出风头 , 夺得5金4银2铜 。 他们的秘密武器是一种名叫“斯莱普”的新型冰刀 , 这是荷兰人用10年时间对冰刀进行改革的成果 。 这种冰刀的鞋跟与刀柄不再相互固定 , 而是活动式连接 , 从而加大了运动员的步幅 , 减少了阻力 。 由于使用了这种先进装备 , 荷兰选手在男子速滑5000米比赛中以6分22秒20的成绩夺冠 , 将世界纪录提高了7秒;在男子速滑10000米比赛中 , 荷兰选手又将世界纪录提高了15秒 。 荷兰人在这届冬奥会上获得了“飞翔的荷兰人”美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