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联想至今在吃倪光南汉卡的老本?这未免太看不起联想了吧

联想|联想至今在吃倪光南汉卡的老本?这未免太看不起联想了吧

文章图片

联想|联想至今在吃倪光南汉卡的老本?这未免太看不起联想了吧

文章图片




1987年 , 陈大有来到联想 , 汉卡的制造才得到解决 , 他1961年从浙江大学毕业之后来到计算所 , 处理过许多大型计算机的疑难问题 , 最重要的是 , 此人不仅了解科研的程序 , 熟悉技术 , 而且还具有工程化的眼光 , 所以立即发现汉卡“有点先天不足” 。



汉卡问题关键并不在于设计方面 , 任何—项技术即使在设计方面完美无缺 , 也不能算是最后的成功 。 它还需要—个工程化的过程 。 工程化的本质是实现大规模的生产 , 仅仅一台产品 , 即使再好也不能算数 ,    因为生产一台机器和生产100万台机器之间的区别 , 绝不仅仅在于数量 , 它将导致整个生产的组织流程发生根本变化 。 设计人员从原理上解决技术问题只是其中第一步 , 以后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走完:怎么批量生产、使用什么材料、如何操作 , 采用什么样的工艺 。



把一项技术变成商品 , 其间需要完成一系列的环节 。 当时联想的员工全都出自研究室 , 完全不知大批量生产是怎么回事 。 陈大有看透了其中弊端 , 但是木已成舟 , 只好亡羊补牢 , 用专业一些的话来说 , 他的办法叫做“调试” , 也就是一块—块地检查汉卡 , 发现其中毛病 。 比如这块汉卡上有个组件造成了脉冲电流的时间误差 , 虽然只在毫微秒之间 , 这就导致整个机器的故障 。 于是他在组件的输出端上加个电容 , 用来延迟电流的到来 。 到了下一块汉卡 , 也许又有别的毛病 , 要在这里搭上一条线 , 或者在那里把线路断开 。 还有焊锡短路和触点虚焊 , 这也要凭借手工一一改正 。 有时候一块汉卡本来好好的 , 一热一冷就不行了 , 于是陈又设法解决温度的问题 。




就是靠陈大有的检测 , 联想度过汉卡早期质量危机的日子 , 最重要的是 , 陈大有让联想的科技人员确立了“工程化”的概念 。     在联想的成长之路 , 我上次说过杨元庆“临危受命” , 也说过“郭为追奖” , 今天又提到陈大有解决“工程问题”--虽然当时由于设计理念的错误 , 导致了错误的临时方案 。


【联想|联想至今在吃倪光南汉卡的老本?这未免太看不起联想了吧】

这些才是一个公司发展、壮大、九死一生的真实--联想的技术绝非某一个人的产物 , 也绝非某一个人的贡献 , 这是基本的科技价值判断 。 如果我们为了贬低一个企业、去片面抬高某一位院士 , 这对中国的科技价值评估、对公众的科技进步的理解 , 都将带来一系列的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