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高歌「元宇宙」,不如先从「拼图」开始( 二 )
科幻小说《雪崩》创造了Metaverse(元宇宙)、Avatar(虚拟形象)等概念 , 但其实它没有提到如今的种种具象的技术问题 。 因为所接触的技术与假设的前提不同 , 每一代人对于元宇宙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 。
如果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元宇宙描述的是一个状态或时间节点 , 那么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犹豫困惑以及技术争论 。 所以 , 如果我们只能简单地给元宇宙一个定义的话 , 我觉得最有帮助的定义是这样的:元宇宙是数字化的终局 。
从《数字化生存》20多年前的讨论到现在 , 所有人都是亲历者 , 眼看着数字化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 我过去一周的手机屏幕时间是每天6小时 , 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事情 。 我们每天有效的 , 可以去关注事物的时间能有多长?
文章图片
盖特纳曲线(GartnerCurve)的一个简单模型
数字化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 人们的预期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 什么时候可以完成部分元宇宙的转型?盖特纳曲线(GartnerCurve)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参考 。 面对一个刚刚出现的新技术、新概念的时候 , 人们通常倾向于在早期高估它的短期回报 。 而当过了一段时间 , 概念影响力扩大 , 但人们预判不能在未来几年内得到比较扎实的回报时 , 则预期又会陷入到低谷 。
这个低谷严重地忽视了这些新概念、技术或者商业模式可能带来的长期收益 。
【与其高歌「元宇宙」,不如先从「拼图」开始】基于这样的模型 , 我认为我们有必要非常务实地去考虑元宇宙或者说数字化的终局这件事情 。 我相信它一定会到来 , 不过我认为自己可能看不到 , 甚至下一代也不一定能看到 。 因为这个终局的假设过于宏大 , 它的复杂度、所面临的困难中的许多还没有解决的希望 。
虽然这件事不一定能在我们有生之年到来 , 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这个概念 。 因为在通向数字化终局的过程中 , 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和机会是不容错过的 。
02
小公司的元宇宙「红利」
如何拥抱元宇宙 , 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方式不同 。 大公司的目标非常清晰 , 就是做基础建设 。 上一次平台切换是从PC到智能手机 ,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巨头获得了红利 , 例如高通 , 谷歌、苹果和华为这样的平台型企业 , 他们同时也有做这件事情的社会责任 。
创业公司也可以做基础设施 , 比如说诺亦腾的动作捕捉、手势识别技术可以作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基础 。 但小公司做基础建设级别的研究 , 通常有两个结果 。 一个是平台型公司「自研」了 , 另一个结果就是被收购 , Oculus如果没有卖给Facebook , 也就是现在的Meta , 它也很难成为下一代平台 , Android如果没有选择拥抱谷歌 , 结果也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 而反过来对于平台来说 , 这是一个算术问题 , 自研或者以投资 , 控股 , 并购等方式选择小公司的已有方案 , 能节约多少时间和成本 , 能免除多少不确定性 。
几年前同样在极客公园的创新大会上 , 当时有名的MagicLeap创意战略高级副总裁JohnGaeta曾经分享过团队对于元宇宙的认知 , 其中一张PPT特别有价值 , 它描述了小团队的机会到底在哪 。
文章图片
MagicLeap公司当年设想的元宇宙「Magicverse」分为七层
第一 , 即便是元宇宙时代 , 底层基础依然应该是物理世界 。 像《黑客帝国》一样通过脑机接口就进入到复杂如真实世界的环境 , 确实实现难度太大 。 这种「以现实世界打底」的假设将元宇宙具象化了 , 降低了元宇宙落地的难度 。 当然这和这家企业做AR业务有关 , AR和VR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现实的视野 , 有没有物理世界作为基础 。
- 40K:Battle|VR动作射击游戏「Warhammer 40K:Battle Sister」即将登陆Steam
- Games|Beat Games透露VR音游「Beat Saber」全新音乐方块类型
- 「有料评测」100度开水10秒速冷 美的凉白开智能即热水瓶评测
- 飞利浦·斯塔克|「手慢无」泰坦军团 C30SK PRO显示器 秒杀1299元
- 「白海科技」完成数千万元融资,定位云原生36氪首发 | 生产工具
- OLED|36氪首发 | 「白海科技」完成数千万元融资,定位云原生AI开发与生产工具
- 「今日优选」叮咚|「今日优选」叮咚,你的周末零食礼盒已上线
- Hitman|VR潜行游戏「Hitman 3」PCVR版将于1月20日登陆Steam
- 齐鲁壹点|36氪首发 | 「艾灵网络」获数千万元Pre-A+轮投资,为工业领域搭建最后一公里ICT基础设施
- 杨植麟:选择创业,是为了从「组织架构」上解决AI落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