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图片素材 努力创业的图片】新甘肃甘肃日报采访人员文杰
“25年前,我刚来昆山生活;25年后,去昆山是一种责任 。”这是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腾达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今年在微信朋友圈里写的一段话 。
近年来,张的人生轨迹并不复杂:离开家乡甘谷到江苏打工,——年创业,回乡带动当地劳动力转移,成立扶贫车间帮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找工作.在这条看似简单的人生轨迹背后,饱含着他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梦想造福乡村的深情 。
他是当地知名的“劳务红娘”,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扶贫车间” 。曾获国家扶贫创新奖、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等.张是村民心目中敢于思考、敢于做事的“甘谷娃”,多年来一直努力帮助和带动大家脱贫致富 。
文章插图
工作人员介绍了“天水就业400云平台”的运行情况
文章插图
“大摩兴干威”消费帮扶大厅
文章插图
“大摩兴干威”消费帮扶大厅
从打工人到“劳务红娘” 十余年输送劳务人员12万人次
张林炜的家在甘谷县谢家湾乡张沟村,住在一个山洞里 。窗户上盖着塑料纸,风吹得噼啪作响.这个声音伴随着张的整个童年,至今仍记忆犹新 。
当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赚钱改善自己在家里的生活和居住条件 。
1992年,17岁的张独自从甘谷坐火车出发,从此踏上了在异乡打工的艰辛道路 。
走出火车站,面对陌生的城市苏州,他的脑海一片空白,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到苏州一个多月后,张晚上睡在火车站候车室,白天出去捡瓶子卖钱,一边找工作 。
他曾经在苏州的一个建筑工地工作,在码头工地砸水泥,在昆山卖菜.
“我没日没夜地干活,干完活就睡在码头上临时搭起来的窝棚里 。经常被蚊子咬,他的腿上满是包,他的身体和头上满是水泥和石灰……”张感叹这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 。
怀着改变命运的梦想,张即使工作的日子又苦又累,也从未想过放弃 。
一年后,张在一家服装厂找到了一份装卸工的工作 。从搬运工到班长、车间主任、厂长,再到企业高管,张在过去的六年里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而又踏实 。
2000年,张在苏州一家知名企业站稳了脚跟 。这期间,他在苏州结婚生子,一家三口在苏州过着稳定而踏实的生活 。
2005年初的一个晚上,张在外面散步的时候,听到了一阵夹杂着天水口音的争吵声和哭声 。张了解到,原来是一个天水老乡交了600元的代理费,但他没有找到工作,想退代理费,却被打了.
“它触动了我,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当时,我萌生了回家组织劳动力转移的想法 。”
张动员妻子龚回甘肃老家 。第二天,他开始找中介卖房子筹集资金,并办理了辞职手续 。
“我从未见过像你这样愚蠢的人!”“你在苏州年薪近20万元 。你回黄土高原干什么?”……
张不顾老板和朋友的挽留,执意要回老家 。10天后,张带着妻儿回到甘谷县,一家三口在城边租了一套30平米的房子 。
="font-size:15px;">从那时起,他全身心投入到劳务输转上,骑着一辆二手摩托车,走村串户上门宣传务工、招工 。
“刚开始质疑声不少,有人认为我是骗子在搞传销,也有人觉得我在苏州混不下去又回来了 。在周家川村,我被4个村民推搡着赶出村子,前往白家山的路上,我摔倒在雪地里,饥寒交迫,特别心酸 。”
经过张维林不懈的努力,2005年7月底,包括他亲姐姐在内的7位乡亲前往苏州务工 。即便是亲姐姐在其中,依然有人怀疑张维林的动机,甚至有村民认为张维林“骗婚” 。
张维林从没想到,这条路会走得如此艰辛 。他想放弃,打算过完春节回苏州 。
春节前夕,一位老人辗转找到张维林,前来表达谢意 。原来,老人的儿子经过张维林的介绍,去苏州打工 。不久前给父母寄来打工挣的2000元钱 。
老人将一把蕨菜和几个鸡蛋塞到张维林手中,用粗糙的双手紧紧攥着张维林的双手,一个劲地说谢谢,感谢张维林为孩子提供了外出务工的机会 。
那一刻,张维林觉得这大半年来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全都值了 。张维林打消了回苏州的念头,重新振作继续奔走在招工的路上 。
那年春节过后,首批前往苏州务工的7个村民,竟带出去了100多人 。
坚持做劳务输转!张维林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
2008年,张维林在甘谷火车站附近租了一个十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开办了职业中介所 。通过张维林介绍,出去务工的村民多了起来,张维林用真情付出逐渐获得了乡亲们的认可 。
随着输转人数不断增加,张维林着手解决外出务工乡亲们缺技能、收入低的问题 。
张维林多方筹资创办了甘谷县腾达实业有限公司,开创了招生、培训、输转、维权和引资为一体的劳务输转模式 。经过精准的劳务培训,让农民工有了一技之长,受到市场青睐 。
2013年正月十六,63辆大巴组成的庞大车队从甘谷出发,浩浩荡荡奔赴苏州 。加上火车客运,张维林一次性输转农民劳务人员4300多人 。
十余年间,张维林共输送甘谷、清水、武山、成县等地的农民劳务人员12万多人次 。
2014年,张维林运用“互联网+劳务输转”,打造了“天水就业400云平台”,建立庞大的务工者个人信息数据库,实现了用工企业与务工者精准对接、精准就业 。这个主要面向农村求职者的平台,为省内数十万务工人员和全国数千个用工企业提供了精准对接信息 。
文章插图
张维林查看学员学习情况
文章插图
甘谷县六峰镇腾达“就业帮扶车间”,工人正在赶制订单产品
文章插图
甘谷县六峰镇腾达“就业帮扶车间”,工人正在赶制订单产品
创办73个扶贫车间 带动3300余人家门口就业
在做劳务输转的过程中,张维林发现,一些妇女无法出去打工,而是留在家中照顾老人,或是陪伴孩子成长 。
他开始琢磨,如何发展一个新的产业,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赚钱 。张维林利用自己积累的资源,动员江浙沪一带的服装企业来甘谷投资办厂 。
2018年,张维林在甘谷县谢家湾乡丁家沟村建起了服装加工车间 。挨家入户宣传、上门动员,车间招到了27名工人,大部分是40岁左右的留守妇女 。
企业派人现场培训,工人带薪学习,每个月1500元的保底工资,3个月后实行计件工资 。3个月过后,大部分工人留了下来 。
张维林尝试将这种模式进行推广 。
2018年5月15日,甘谷县大庄镇大庄村异常热闹 。600多平方米的车间里,40多台缝纫机摆放整齐,穿着白色工服的工人们在忙着赶制订单 。
甘肃首个脱贫攻坚“扶贫车间”在这里挂牌启动 。
在家门口就业,既解决了留守妇女照顾老人孩子的后顾之忧,又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 。在甘谷,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走进了“扶贫车间” 。
起初,扶贫车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主要加工生产校服和工服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扶贫车间逐渐培养了一批熟练的产业工人,产能稳步上升,扶贫车间的订单多了起来 。
然而,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扶贫车间的订单大面积缩减 。
张维林开始为扶贫车间寻找新的出路 。他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达达”牌衬衫,开发了温暖包、工程包、学生包等系列产品,不断升级产品品牌,努力将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
在企业最难的时候,政府部门也及时伸出援手,通过减免税收,发放工人工资补贴、物流补贴等,帮助扶贫车间继续生产经营 。
“我们不能一味靠政府支持,只有参与市场化竞争,让工人掌握更多技能,产品品质不断提升,才会有更多订单,企业才能存活下去,工人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张维林在制衣车间引入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制衣设备的投入使用,让工人掌握更多技能,更高标准参与生产 。
如今,腾达公司已在天水、临夏、白银和陇南等市16个县区,建成服装、地毯、坐垫加工等多种类型的扶贫车间73个,带动3300余人就业,实现了从“外出务工找工作”到“企业进村找技工”的华丽转身 。
“目前我们正在逐步转型为就业帮扶车间,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起来 。”张维林说 。
今年3月9日,甘谷县六峰镇腾达“扶贫车间”率先转型成为全省首个“就业帮扶车间” 。
在六峰就业帮扶车间,巩家村村民程莉正在制作工作服,干起活来特别麻利的她如今已是熟练工 。
2018年,程莉来到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从学习使用缝纫机开始成为车间的“元老”,制作工作服对她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还能陪伴孩子成长,这些变化都让程莉感觉欣喜而踏实 。
家门口的就业帮扶车间,让不少妇女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有了稳定收入 。
在张维林看来,工人们不仅是技能水平提升、收入增加了,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过去,一些乡亲“揣着手等”“背着手看”;现在,大家“甩开手干”,信心更强、脑子更活、心气更足,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了 。
从“扶贫车间”到“就业帮扶车间”,张维林努力让这些扎根在小山村的小车间,真正变成了 “小康流水线,扶贫梦工场” 。
文章插图
张维林推销“大漠行”甘谷麻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章插图
留守妇女制作麻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章插图
张维林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章插图
张维林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让“甘味”农产品走出去 踏上助力家乡乡村振兴新征程
“这两年,本地苹果销路不太好,果农自己缺少销路,有些收购商又故意压低收购价……看到车间工人和乡亲们的苹果卖不上好价钱,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心疼啊!”
张维林又开始琢磨,如何帮助乡亲们将农产品销售出去,卖个好价钱 。
2020年底,张维林在甘谷县新兴镇姚庄建起了“大漠行甘味”消费帮扶馆,以“线下”运行的实体店为载体,应用信息化平台,为农户搭建起一条顺畅的产销渠道,助推农产品“出村进城” 。张维林决定,为已脱贫群众无偿提供农畜等产品的代售服务,帮助他们持续稳定增收 。
甘肃实现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跨越之时,张维林又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推广“甘味”产品,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家乡乡村振兴再出一份力 。
在“大漠行甘味”消费帮扶馆展厅里,有来自省内的羊肉、红枣、蜂蜜、中药材、五谷杂粮等特产;甘谷精品馆展示着麻鞋、苹果、辣椒、罐罐茶、砖雕,甘谷非遗剪纸、草编等 。
“前期我们发放了6400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甘肃的苹果、百合、药材、羊肉等产品很受国内消费者喜爱 。但是甘肃农产品这么好吃,为什么走不出去?”张维林发现,问题的最大根源就是农户缺乏销售渠道和经验 。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他们挑选了96种受欢迎程度高的甘肃特产,进行推广 。为了保证产品品质,他们销售的产品,从种植到收购、仓储和销售,全部可以溯源 。
张维林利用在江浙沪一带的劳务输转关系,以劳务换市场,采取“产地仓储基地+联营批发档+异地集散工厂口+直营店+加盟店”的运营模式,建成了常州3600平米生鲜集散异地仓 。产品从当地仓储基地一站式运到常州仓,可服务周边半径200公里以内的城市直营店、加盟店,可实现最快3小时送达 。目前,在江苏已有6个“大漠行甘味”直营店开业,还有9个直营店也将陆续运营 。
面对生鲜产品销售中如何解决及时销售、保持新鲜等瓶颈问题,张维林想到了一个新点子:他们积极向东南沿海企业输送当地急需的技术工人,作为互惠互利条件,这些企业的食堂采购他们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同时接下企业的工服订单等 。
“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求职者有工作,果农菜农产品有销路,帮扶车间有订单,务工人员不愁找工作 。”
多种方式打通销售渠道,将更多的甘肃优质农产品以“甘味”之名,更新鲜、更平价地销售出去 。让外地消费者食甘味、爱甘味,也让乡亲们足不出户把甘味农特产品卖得掉、卖价好、更赚钱 。让更多的客商通过品味“甘味”,了解甘肃,采购甘肃农产品 。
“要帮助乡亲们提高生活品质,幸福指数能够更高!”如今,张维林的梦想更加远大,肩上的责任也更加重了 。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张维林依旧在奋力前行 。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采访人员 文洁 摄
- 农村电商平台有哪些-,农村电商的创业机会
- 2020年50个创业新项目 2020最适合投资的项目
- 注册制新股怎样才可以买 注册制创业板股票交易条件
- 新手创业开什么店最好,开什么实体店赚钱快且稳
- 创业都是怎么创业的,怎样才能创业
- 观看创新大赛心得体会,创新创业比赛的收获
- 创业网课答案,创业导引期末报告
- 怎样才可以开通创业板,新手如何快速开通创业板
- 光头哥980是什么,光头哥创业记
- 杨澜创业的精神 杨澜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