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创业第二季,非常创业第三季

文 | 李沁
采访 |秦丽苏建勋
编辑 | 杨轩
2021年的春天 , 一切都很安静 , 但一股风却在涌动:造车 。
小米、百度、滴滴、华为、OPPO、紫条、360.巨头的名字出现在造车新闻中 , 先是引起了诧异 , 然后引发了资源竞争 。
抢人大战首先爆发 。
以吝啬著称的小米改变了风格 , 为稀缺的汽车岗位开出了天价 。接近小米高层的人士向36Kr透露 , 小米急需自动驾驶监管负责人 。“年薪包最多可以给2000万元 , 但需要雷军签字 。”
股权激励制度小米也已经拟定 。36Kr获悉 , 小米汽车拥有自主选择权 。如果小米汽车上市 , 一个汽车期权对应一只上市的汽车股票;如果不上市 , 员工可以根据新车发布、年销量50万、年销量100万等业绩节点 , 逐步将汽车公司期权转换为同等价值的小米股票 。
滴滴汽车也秘密开启了极速大规模的招聘模式 。知情人士告诉36Kr , 滴滴只开通了100多个与电池系统和电池组相关的帖子 。虽然是以网上汽车D1项目的名义招聘 , 但所有人员都将调到智能汽车事业部 , 为普通消费者造车 。另一位考生表示 , 点滴过程非常快 , 一周可以完成四轮面试 。
滴滴智能汽车事业部位于北京市顺义区 。一是与总部在顺义的李自成展开人才攻守战 。有猎头告诉36氪 , 就在滴滴开放造车招聘的前一天晚上 , 理想汽车P7(与阿里对应)以上研发人员加班到深夜 , 签定了竞业协议 。
何肖鹏明确告诉一位最近辞职的产品负责人 , “蔚来、理想、小米都去不了 。”
巨头们纷纷涌入市场 , 过去五年最贵、最大的出路新车再次推高 。蔚来、Xpeng汽车、LI先后在美股上市 , 每家年销量不足5万辆 , 但总市值已达1500亿美元 。去年市场暴涨时 , 蔚来家族市值突破900亿美元 , 逼近小米集团 。
人才也在积极寻找机会 , 并试图押注未来的赢家 。
在小米宣布自己在造车后 , 上述接近小米高层的人士向36Kr透露 , 很多说自己“不看机会”的高层次人才 , 其实都给小米发简历了 。简历库中不乏行业高管 。“腾讯汽车业务负责人、北汽子品牌总裁等 。”
有一家大型汽车猎头公司
业务寻找人才 , 候选人却主动提出:能把自己推给小米汽车吗?
这正中小米下怀 。知情人士对36氪称 , 本来雷军没打算这么早宣布造车 , 但内部人士建议雷军 , 先把消息放出去 , 这样人才就自动会找过来 。
寻找机会、想踩上造车风口的不只是人才 。
小米宣布造车当晚 , 雷军的微信消息炸了 。各地政府要员和投资大佬的名字接连闪烁在手机屏幕上 , 向雷军发出落户或者投资要约 。雷军曾在内部分享了如下消息:“我一说造车 , 就有人要投100亿美元 。”
不过 , 雷军和小米集团决定自掏腰包、压上筹码:号称要10年投资100亿美元 。但其他巨头也不容小觑 。比如 , 百度和吉利今年2月组建的合资公司集度汽车 , 投资额度就跟小米不相上下:计划未来5年为造车业务投入500亿元 。
正是在今年2月宣布造车后 , 百度股价连续大涨超过50% , 冲破千亿美元市值大关 。
“几乎所有汽车项目都在资本化 。”投资人吴凯向36氪描述身处汽车赛道的感受 。
尽调某估值60亿美元的新造车项目时 , 吴凯发现 , 该公司高管团队动荡已久 , 销量数据也不佳 , 部分地区经销商库存量已经要8-10个月才能消化(正常2个月左右) , 但他坦言 , 考虑到当下火热的资本行情 , 蔚来、小鹏和理想汽车市值都超过300亿美元 , “只要能找到大的fund(基金)去顶它 , 市值起码能到100亿美元 , 6个月后退出 , 肯定能赚到钱!”
传统车企玩法更多 , 他们有大量子业务在拆分、融资、等待上市 。吉利拆出了亿咖通、极星、极氪等项目 , 其中亿咖通估值已经超过35亿美元 , 虽然其目前大部分收入还来自吉利系业务;长城也拆分出了毫末智能、蜂巢能源、未势能源等公司 , 吴凯透露 , 蜂巢能源估值已超过260亿元 , 而且“不接受尽职调查 , 除非发了SPA(投资协议书) 。”
不同于第一波造车潮中 , 创业者们都压上全副身家、要再造一个新汽车品牌 , 第二波跨界造车者们不那么“纯粹”:它们大都生发于成熟业务 , 各有不同的禀赋、掣肘与目标 , 而这也让新一轮造车潮更为纷乱复杂 。
小米1、小米的Timing
造车这场重注是否稳赢 , 连当事人也没有答案 。雷军曾经如此思量:新造车领域最后能剩下5家 , 把特斯拉等几家大概率的刨去 , 小米胜出的概率能有多少?
造车胜负难料 。有小米员工透露 , 4月的内部会上 , 雷军直言 , “我造车不是为了股价 , 如果为了股价 , 应该是不造车” , 让现有的业务稳定增长 , 股价自然会上去 。
就造车而言 , 两年前其实出现过一个机会 。
2019年 , 蔚来经营困难 , 跌落至谷底 , 曾有出售可能 。至少小米当时有过接盘机会:接近小米高层的人士告诉36氪 , 2019年 , 蔚来曾向小米寻求大比例融资 。小米联合创始人王川觉得蔚来正处于低谷(市值低点约20亿美元) , 向雷军申请用低价接过来 , 自己拉出去单独运营 , “成了就成了 , 败了也不会拖累小米 。”
但雷军当时没有答应 。
以此刻蔚来高达700多亿美元的市值来看 , 错失低价收购的机会 , 显然错失太多 。但当时的小米也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华为被美国列入贸易管制实体清单一事 , 激发汹涌的爱国情绪 , 华为手机销量也势如破竹 , 占据国内市场几近半壁江山 。小米手机份额则应声而落 , 2019年第三季度 , 小米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了33% 。
经过2020年一整年喘息 , 小米业绩走向平稳 。今年7月 , 小米更是宣布自己手机出货量冲至全球第二 。
如今 , 小米手机有卢伟冰和曾学忠两员大将分别坐镇销售和研发 。而且现在小米手机的产品和研发都已经十分成熟和体系化 。“小米全球每年要推出上百款机型 , 细分到某个品类下的机型 , 如果我们要在3年内拿下这块市场 , 那现在要怎么做 , 产品规划、产品力怎么样 , 都已经知道 。”小米员工杨若说 。
简言之 , 两年间 , 雷军从腾不出手造车 , 到可以腾出手造车了 。但以两年前市值最低不足20亿美元、如今700多亿美元市值的蔚来为代表 , 新造车品牌也从当时的捉襟见肘 , 走到了如今资源充沛的开阔地带 。
那么 , 时机还在不在?
“未来车企就剩下10家 , 汽车是会什么样子?如果是一个大型IoT终端 , 那么小米就有下场的理由 。”一位与雷军多次交流的行业人士向36氪表示 , 雷军在用这个思路思考是否要造车 。
而且 , 对手已经在行动 。苹果公司在2024年推出汽车产品的消息不绝于耳 , 而华为造车也呼声不断 。华为虽然还未推出自有品牌汽车 , 但已经开始大练兵 , 采用华为系统级方案的两款车赛力斯SF5和极狐阿尔法S , 都将在今年推向市场 。
虽然华为多次表示自己不会造整车 。但“余承东亲口告诉雷军 , 华为今年要推出一款车 , 明年推两款车 。”接触到雷军的知情人士向36氪透露 , “如果等到华为和苹果都出车 , 小米就被动了 。”
雷军说 , 以前是想小米造车能不能赢 , 但没有答案;现在就只想怎么赢 。
雷军面临的选择 , 首先是自己造、还是合作造 。彼时 , 百度已经宣布和吉利成立合资公司 , 打算借用吉利现有平台和工厂 , 走一条快车道 。雷军的机会当然更多 , 蔚来李斌就找上了门 。
接触到李斌的人士告诉36氪 , 李斌的想法是 , 和小米成立一个合资公司 , 蔚来继续做高端 , 小米去打更下探的市场 , “蔚来甚至可以帮小米把整车开发出来 。”
李斌的动机不难理解 , 蔚来已经卖到均价44万元 , 在高端市场暂时站稳脚跟 , 但也很快能看到增长的天花板 。36氪获悉 , 2020年底 , 李斌开始考虑推出中低端品牌 , 攫取更大市场 。
“双方起码聊了两次 , 第一次是李斌自己见了雷军 。”上述人士说 , “后来又带着秦力洪(蔚来总裁)聊了一次 。”
但雷军没有点头 。
熟悉雷军的员工告诉36氪 , 从小就是好学生的雷军内心骄傲 。早年间 , 雷军常以牛仔裤和运动鞋装扮出现在发布会 , 媒体说他效仿乔布斯 , “但雷军其实不喜欢这个说法 , 他觉得自己哪里需要山寨乔布斯” 。经常最后一个下班的雷军 , 被冠以“中关村劳模”的称号 , 但他同样很介意 , “什么是劳模 , 就是做得很多 , 但没出成绩” 。与雷军同时代的马云、马化腾 , 甚至后来者王兴、张一鸣 , 都已经成就赫赫 。
最终 , 51岁的雷军决定最后一次创业 , 投资100亿美元造车 , 并出任汽车公司CEO , 亲自操盘 , “押上人生所有战绩和声誉 , 为小米汽车而战 。”
2、小米造车怎么赢?
雷军造车是认真的 。有知情人士透露 , 雷军的销量计划雄心勃勃 , “打算3年出车 , 第一年卖10万台 。”
接近雷军的人士透露 , 他已经把一半时间花在汽车业务上 , 此前向他直接汇报的高管有25个 , 现在锐减到十余个 。
小米还设立了汽车筹备组 , 来推动造车业务 。筹备组成员包括:
-小米原大家电总经理李肖爽 , 其主要负责整车、供应链以及工厂相关的筹备工作;
-小米集团原参谋部副参谋长于锴 , 负责座舱业务筹备;
-自动驾驶业务则归属在小米技术委员会 , 由技术委员会主席叶航军负责筹备 。
(有小米人士告诉36氪 , 筹备组只是负责推进业务 , 不代表最终分工和职务 。)
这3大分工 , 正对应着造车的三大关键 。
在硬件上 , 小米可算是中国最懂行的公司之一 。
“雷总认为 , 我们首先是家硬件公司 , 其次是家互联网公司 , ”小米中层员工杨若告诉36氪 , 去年下半年开始 , 小米的一个调整方向是 , 重心回归硬件 , “先把硬件做好 , 砍掉了很多互联网业务投入 , 包括多看和小米有品等 , 小米影业也主要变成了投资部门 。”
而小米又极为擅长跟供应链砍价 。接触到雷军的行业人士告诉36氪 , “雷军打算以BOM(硬件物料成本)亏10%的方式进入(汽车)行业 。”
只是在整车部分 , 雷军希望引进一个真正“懂车的人” 。有小米人士告诉36氪 , 小米原先计划引入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为联合创始人(消息泄露之后 , 胡峥楠已在微信朋友圈否认) 。目前小米汽车的招聘事项已大量铺开:自动驾驶开放20多个岗位 , 整车领域开放上百个 。
在人机交互、软件系统上 , 手机屏幕里的技术也可复用于智能汽车座舱 。
“现在做车机系统的人 , 基本都是以前做手机开发的 。”有在手机、汽车公司都担任过要职的高管告诉36氪 , 在车机开发中 , 不管是安全性还是功能复杂性 , 都和手机高度相似 , 甚至连芯片几乎都是用高通产品 。
而在自动驾驶算法上 , 手机公司也有不输于汽车公司的地方 。
“说实话 , 很多自动驾驶感知的人来手机公司面试 , 都没法用 。”上述高管告诉36氪 , 手机行业非常内卷 , 每家公司仅人工智能算法团队就有上千人 , 细分到视觉团队 , 也有300-400人 , 而汽车公司里小鹏汽车团队比较齐全 , 整个自动驾驶队伍也才300多人 。
一位小米高级工程师透露 , 小米甚至每个摄像头都有一个10-20人的算法团队在支持 , 而且功耗和延时要求十分严苛 , “你不能拍50张照就掉电一半 , 你也不能拍了照 , 半天显示出不来 , 延时要优化到20毫秒以内 。”而在汽车上 , 考虑到线缆长度 , 从摄像头曝光信号到处理器就需要50毫秒左右 , 如果看摄像头曝光到车控的端到端延时 , 通常要求控制在200毫秒以内 。
在定位上 , 差分GPS、IMU等技术也都相通 , 甚至切换到自动驾驶需要的实时操作系统(RTOS) , 华为有鸿蒙系统 , 小米也有相应的物联网嵌入式系统Vela 。手机公司要在自动驾驶领域补足的 ,  更多是规划控制 , 以及向下延伸到电子控制器的开发 。
宣布造车后 , 小米内部大量资源自发向汽车业务靠拢 。有小米研发人员告诉36氪 , 目前公司内部跟AI相关的部门 , 几乎都在抢做自动驾驶业务 , 包括车道线、行人检测 , 自动驾驶仿真平台等 , “汽车是公司新的核心战略 , 部门领导都希望能配合上 , 所以工程师也要分一部分精力去调研和开发汽车类项目 。”
员工转岗意愿也非常踊跃 , 甚至有部门想整体加入小米汽车项目 。
雷军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 。他在4月第一周的总监级会议上划出明确界限:第一阶段 , 转入汽车业务的员工限额是20个 , 体系逐渐成熟后 , 可以增加到100个 。而且 , 转岗条件也设置了严格门槛 , 首先要任职超过3年以上 , 其次 , 与汽车业务高度相关 , 且转岗后 , 不影响原有工作 。
【非常创业第二季,非常创业第三季】“雷总很清楚 , 造车不能动摇原有业务根基 。”参与到这次会议的小米员工向36氪评论 。但造车工程庞大浩繁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雷军的平衡题还要做很久 。
供应链资源向小米也敞开了怀抱 。国内头部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小马智行多次到访小米总部 , 寻求合作 , “他们甚至愿意白盒开放 , 让小米用他们的技术 。”
不过 , 小米真要把车推向市场 , 还要几年时间 。小米汽车几年后用什么卖点、价位来切入市场 , 都是未知数 。
而雷军此刻就面临一系列选择 。“是3年出车 , 还是1.5年?是10亿元做一款车 , 还是50亿?找代工还是自建工厂?总部落在长三角、京津冀还是珠三角?这些雷军都要看相关的方案和合作伙伴 。”接触到雷军的行业人士告诉36氪 。
但有一个原则是确定的 , 小米造车不再从低端开始 。为了提升小米品牌 , 以前小米生态链公司可以叫紫米、绿米 , 现在都不再允许 。小米的选品也开始往精品化方向走 , 杨若说 , “小米最多有1400多个品类 , 现在已经快速砍到700多个 。”
“李斌和雷军会面 , 两人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品牌向上 。”接触李斌的人士透露 。而接触到小米高层的人士也告诉36氪 , 小米联合创始人王川曾经向雷军提出一个入门级方案 , “与五菱合作 , 推出一款售价9.9万元的车” , 该方案被雷军否决 。
百度
1、百度自动驾驶的8年曲折
比雷军大一岁的李彦宏 , 在车这条赛道上已经押注了太多 。
百度早在2013年就重兵进军自动驾驶行业 , 但历经8年发展 , 智能汽车业务对营收贡献并不显著 。至少在去年年中 , 百度市值滑落至400亿美元 , 被美团、拼多多、京东、蔚来相继超越时 , 自动驾驶未给百度掀起太多波澜 。
造车之前 , 百度自动驾驶的落地路径主要有两条 , 一个是当供应商 , 给车企提供技术方案 , 卖百度的技术能力;第二是做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 , 在城市铺开运营 , 未来面向乘客收费 。
但多位百度自动驾驶在职、离职员工告诉36氪 , 百度商务策略倨傲 , 与车企合作并不顺利 , ”车企也很强势 , 需要你白盒交付(开放算法代码) , 但百度不会同意 , 所以谈的车企很多 , 但对方的支持力度都不是很大 。”而且 , 不仅算法不开放 , 百度自身也缺乏硬件设计经验 , 经常达不到量产要求 , “这个时候你强势就没道理 。”
战略多变也是百度自动驾驶落地缓慢的原因之一 。2018年 , 百度砍掉面向车企的支柱项目——高速自动驾驶功能 , 大量人员因此流失;到2019年 , 主挑供应商业务的L3部门又被整合  , 部门总经理顾维灏离职 。但今年车企掀起智能化转型潮后 , 百度又将供应商路线列为重心 , 组建了一支ANP团队 , 用L4自动驾驶技术 , 降维向车企提供L2+的技术方案 。目前尚未公布有合作车企 。
另一条Robotaxi路径 , 被李彦宏给予厚望 。有行业知情人士向36氪透露 , 今年上半年的内部会上 , 李彦宏说到:现在滴滴80%的费用是给司机的 , 如果Robotaxi能把这部分成本拿掉 , 会非常有想象力 。
但Robotaxi上路运营 , 首先面临的是谁来买单的问题 , 据36氪了解 , Robotaxi车辆的成本不菲 , 一辆Robotaxi车辆的硬件和运维成本 , 加起来每年超过200万人民币 。
百度早先探索了与地方政府联合运营的模式 , 其在上游采购具有共和国长子血统的红旗汽车 , 下游与地方政府相关机构成立合资公司 , 投入Robotaxi运营 。与长沙市的合作是典型案例 , 2019年4月 , 百度与长沙先导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湖南湘江智能科技创新中心联合成立的合资公司南阿波罗智行科技 。
但问题在于 , 百度在合资公司中常以技术资产出资 , 而国资股东 , 即真正的运营出资方则需要承担盈利压力 。一位百度人士告诉36氪 , 由于车辆跑出去运营就会产生各种费用 , “对于合资公司来说 , 它会觉得你不如没事就停在那里 , 上面有视察的时候出去跑一跑 , 但这肯定不是百度想要的 。”
而且 , 合资公司跟百度之间 , 也会产生数据归属权的争议 , 一般情况下 , 车辆跑完运营 , 数据落盘 , 就回传给百度 , “但合资公司有时候就会站出来说 , 你不能传 , 这个数据是合资公司的 。”
问题是连锁的 , 投入大导致车辆采购需求小 , 上游车厂的配合就跟不上 。上述百度人士透露 , 红旗的产线是需要多少量之后 , 才会安排生产 , 去年红旗的车供应不上 , 百度就用同一辆车各地去拿路测牌照 , “上海市就发现了 , 说为什么在监控里看不到你的车 , 其实车已经开回北京做研发 , 后来百度就写了道歉信 。”
如今 , 百度的策略已经调整 , 一位百度研发工程师透露 , 现在是将Robotaxi作为“赠品” , 打包进数亿元的智能交通总包订单 , 无需地方政府花钱采购 , 百度自己在当地投放运营 。百度的目标是 , 到2023年 , 全国投入3000辆Robotaxi运营车辆——这笔帐算下来 , 如果以百度和北汽极狐合作的Robotaxi车型48万元成本价计算 , 是一笔15亿元的基础投入 。
百度自动驾驶之路走过8年 , 落地前景依然不明朗 。李彦宏也在内部会议上解释造车决策时 , 痛心分享 , “我们从2013年开始做自动驾驶 , 技术非常前沿 , 求着人家说:你要这个吧 , 你要那个吧 。人家说:我想等别人先试一试 。所以不造车 , 就很难把我们最优秀的技术推向市场 , 把最好的体验提供给用户 。这就是我们造车的理由 。”
“机制创新需要端到端的整合 , 需要强大的feedback loop(反馈链路)” 。李彦宏说 。他显然不是在蔚来们井喷的股价中 , 才看到这个逻辑 。早在2017年 , 百度就开始用资本深度绑定整车企业 , 希望落地自动驾驶技术 。
当时 , 百度资本、百度战投联合出动 , 投资新造车团队 , 一个关键前提就是要求与百度战略合作 。
多位理想汽车投资人透露 , 理想汽车当时缺钱 , 找到阿里 , 对方要求安装斑马系统 , 找到百度 , 对方当时正大力推进自动驾驶业务 , 要求开放车辆数据 , “李想为了保持独立 , 忍痛拒绝 。”
另有投资人告诉36氪 , 何小鹏也曾找到百度寻求融资 , “但他还等着拿阿里的钱 , 听到要跟百度战略合作 , 就没往下谈 。”
威马汽车出现了 , 创始团队阵容是沈晖、侯海靖、陆斌等行业老兵 。“每个人在各自领域 , 都是研发或者销售精英 。”威马投资人告诉36氪 。价格也便宜 , 蔚来当时在做C轮融资 , 估值20亿美元 , 威马B轮报价仅60亿人民币 , 更重要的是 , “威马愿意接受战略合作 , 很积极地对接百度 。”
B轮开始 , 百度资本和百度战投接连重注威马 , 36氪获悉 , 百度已经在威马连续投资超20亿人民币 , 位居第二大股东 。但这支造车老兵团队 , 却在后续发展中逐渐掉队 。蔚来、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 , 接连登陆美股 , 撬动资本 , 加速扩张 , 威马汽车却卡在科创板门前 , 今年已经连续数月未再主动公布销量 。
经营困顿 , 沈晖(威马汽车CEO)一度意兴阑珊 , 2020年底 , 威马汽车曾有意向百度寻求收购 。接触到百度战投部高层的人士告诉36氪 , 百度高层挺重视 , 立了项 , 郑重考虑过这件事 。
但这种大型收购案 , 条款细节需要双方坐下来谈很久才能敲定 。”都没凑到合适时间 , 就不了了之 。”上述知情人士说 。
有百度工程师向36氪分析 , 也有可能是威马的定位和百度诉求不一致 。去年百度和威马合作量产了AVP(代客泊车技术) , 只能存储100米的行车路线 , 小鹏汽车同类功能却可以存储1000米 , “实际上是威马硬件用的IMU(里程计)便宜了800块 , 但大家只会觉得百度技术差 。”
Robotaxi落地缓慢、耗资巨甚 , 供应商业务难以打开局面 , 百度显然将自动驾驶的最后一手牌押给了造车业务——集度汽车 。
2、集度 , 百度自动驾驶最后一手牌
百度造车的第一任务 , 是让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落地 。而集度汽车CEO夏一平也曾公开表示 , 集度汽车之于百度 , 就像Pixel手机之于谷歌 , 是推广技术能力的样板 。
从成立开始 , 集度汽车就想走快车道 。
集度汽车站在两个巨人的肩膀上 , 其上有百度自动驾驶技术平台Apollo赋能 , 下有吉利浩瀚整车平台支撑 。硬件部分交给吉利 , 借助吉利的浩瀚整车平台 , 来做自己的整车产品 。目前 , 集度汽车首款车型已经进入油泥模型阶段 , 团队规模也超过130人 , 打算在明年北京车展展示搭载L4自动驾驶技术的样车 。
集度汽车CEO夏一平向36氪直言 , 与吉利合作 , 首要的考虑就是借助吉利的成熟资源抢时间 , “如果能快一点 , 我希望是2022年出车 , 但行业规律不允许 。”
但这条快车道也有自己的问题 。
接触到集度汽车高层的行业人士告诉36氪 , 吉利的浩瀚平台研发费用“摊到集度汽车头上 , 内部预估使用成本要高出行业30%左右” 。
而且 , 浩瀚是跨车型平台(兼顾SUV、轿车等) , 有很多过度设计 , 电子电气架构也满足不了集度的L4级要求 , 需要重做 。换言之 , 交给集度的仍然有大量开发工程 。
夏一平告诉36氪 , 目前百度和吉利都有一支百人级的项目团队在支持集度 。但这对工程复杂的汽车研发来说 , 仍然是未知的挑战 。
无论站在集度自己的立场 , 还是站在百度的立场 , 都需要它的车能大卖——这意味着在成本价格 , 以及产品体验上 , 都要有可取之处 。
集度汽车已经在酝酿独立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 “集度与吉利初步计划合作5年 , 目前已经在筹备自己的整车平台 。”另一位接触到夏一平的人士也告诉36氪 , 随着集度汽车融资 , “吉利的股份会逐步稀释、退出” 。
集度与吉利的关系逐步明朗 , 但是与百度的关系则仍然混沌 。
调研过集度汽车的行业人士向36氪透露 , 对于集度团队来说 , 很想对外融资 , 但是对于百度来说 , 态度并不明确 , “百度想走‘包养’模式 , 你要钱给钱 , 要资源给资源 。”
当走到2023年 , 集度汽车进入新老玩家掀起的车海大战时 , 遭遇的挑战无疑会比小米更大:小米已经有成熟的线下渠道和C端品牌认知 , 集度汽车则需要从零构建;在成本和价格上 , 考虑到有小米这样的对手 , 集度也必将遭遇血战 。
集度汽车可见的筹码 , 似乎只有自动驾驶这个技术单点——但百度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并未一骑绝尘 。
接近夏一平的人士对36氪透露 , 夏一平已将自己从摩拜的部分股权收入投进集度汽车——夏曾在福特和菲亚特车联网部门任职 , 后担任摩拜单车CTO 。过去几年 , 已经有大量高管从百度复杂的业务体系中流失 , 夏一平向36氪表达了他的心境 , “可能我天生是个fighter 。”
华为 , 造不造车?
你听说过金康赛力斯SF5吗?
这款东风小康旗下的汽车此前少有人知 , 据乘联会数据 , 其2020年的销量还不足千台 。但当它今年搭载华为电驱方案、进入华为智选渠道销售后 , 订单数一周就突破了6000个 。
有技术、有品牌、有渠道 , 看起来华为是最有理由造车的科技公司 , 但造车一事在华为内部仍不明朗 。
今年6月底 , 华为汽车BU市场与销售服务部总裁迟林春再次重申不造车后 , 已经是华为第八次申明不造车 。“这一次的声明尤其明确 ,  内部连谈论这件事都不允许 。” 华为汽车业务人士告诉36氪 , 而这也让不少抱有造车期待的人选择离开 。
另一侧 , 有行业公司负责人告诉36氪 , 近期接触到前来面试的华为20级人才 , “谈及不造车 , 大都表达了对这一战略的不认可 。”而据36氪梳理 , 近半年多 , 离开华为的关键汽车人才已经有陈奇(自动驾驶研发部长)、姜军(地图与数据负责人)、张晓洪(智能驾驶产品项目群总监)、彭学明(融合传感负责人)等人 。
关键在于这样一种业内认知:汽车会逐渐同质化 , 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自动驾驶、座舱等智能化部分 。
上汽董事长陈虹就在今年7月的股东大会上直言 , 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 , 上汽是不能接受的 , “这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 如此一来 , 它成了灵魂 , 而上汽成了躯体 。”
而从华为视角看 , “每个商业决策都是为了赚钱 , 造车能赚多少钱?”卫明是一位资深华为汽车员工 , 他告诉36氪 , 整车卖得好的话 , 毛利率25%左右 , 并不算高 , 而华为当下的增量部件生意已经进入轨道 。
目前敲定的合作就有:搭载华为“全家桶”inside方案(包括智能车控、自动驾驶、座舱等技术)的车型“北汽极狐阿尔法S”在今年交付  , 与长安的同类合作车也将量产 。36氪还独家获悉 , 华为也与奥迪汽车达成了自动驾驶系统ADS方案的合作 , 车型将在2023年推出 。
“像和北汽、长安的全家桶合作 , 华为几乎只提供标准方案 , 成本没有想象那么大 。”卫明说 , 而一台车的研发收费 , 加上后期在华为智选卖车的渠道分成 , “华为可以拿到将近10万元 。”
贸然自己造车 , 华为现有2B业务就面临着丢单风险 。
为了拉拢车厂 , 今年5月华为汽车BU进行了一次架构调整:王军继续担任汽车BU总裁 , 但新增余承东担任汽车BU CEO 。
这则调整的深意在于 , 华为智选是华为消费者BG——以手机广为人知——的业务 , 余承东负责 。把余承东拉进局 , 就等于打通了帮车企做销售渠道的关节 。
“王军想让华为智选帮忙卖车 , 余承东不同意 , 余承东想调用车BU的人协助开发赛力斯 , 王军也不情愿 。”卫明说 , 因此高层做了这次组织调整 。而接下来 , 北汽极狐、长安的华为版车型 , 以及未来广汽的合作车型 , 都将进入华为智选渠道 。
一手给技术 , 一手帮做销售 , 这至少对中小车厂吸引力非凡 。但大车厂对华为始终颇为忌惮 。一位百度自动驾驶员工告诉36氪 , 今年4月上海车展之前 , 百度和华为同时在和一汽集团洽谈自动驾驶云的合作 , 而采用了华为inside方案的北汽车型亮相街头后 , 一汽集团马上就把谈判重心倾斜给了百度 , “他们判断华为一定会造车 , 百度造车他们不怕 , 但华为造车就是很大的威胁 。”
卫明推测 , “能做的都做了 , 如果还卖不好 , 那么 , 华为可能才考虑推出自有品牌汽车 。”
造车游戏 , 危险又内卷
各种新的巨头名字裹挟着造车的新闻 , 还在不时闪现 。
OPPO也在就造车一事调研 。36氪从接近OPPO创始人陈明永的人士处获悉 , OPPO是非上市公司 , 不能像小米一样低成本获取资金 , 因此陈明永仍未就造车一事拍板 , “还是在调研阶段 , 想看看智能电动汽车究竟有什么新的模式 。”
字节跳动也在上海组建了车联网公司 。据 36 氪了解 , 字节跳动也曾有过造整车规划 , 负责部门为其早前收购的锤子科技团队成员 , 但在今年 6 月字节造车传闻喧嚣直上时 , 张一鸣与车联网部门开会 , 明确提出“不造车” 。
今年初 , 得知小米要造车的消息后 , 360创始人周鸿祎把高管们叫到办公室 , 痛斥“为什么小米能做 , 我们不能?”随后周鸿祎快速召集团队开始扫描行业 , 并选择用投资方式进场 。据36氪了解 , 360已经斥资10亿元投进哪吒汽车 , 成为第二大股东 , 而在Pre-IPO中 , 还将加码投资超过18亿元 。
在巨头之后 , 中型公司纷纷宣布入局整车制造:做扫地机器人起家的石头科技、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
无论是真入局还是假消息 , 蔚来、理想和小鹏汽车这些老玩家 , 都在加码 , 力图应对这个越滚越大的危险游戏 。
7月8日 , 小鹏汽车在香港敲锣上市 , 募资140亿港币 , 总现金储备到64亿美元 , 而36氪获悉 , 蔚来、理想汽车也在筹备登陆港股募资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向36氪直言 , 智能电动车行业已经从春秋进入战国时代 , “所有人都要多储备粮草 。”
有行业人士对36氪惊叹 , 一位跳槽到小鹏汽车的P8(对应阿里)级人选 , 拿到了近800万人民币的年薪总包(股票+薪资) 。
接触到李斌的人士透露 , 李斌将人才视为未来竞争的关键资源 , “他今年亲自负责招募高级人才 。”而目前 , 蔚来每周新增员工已经超过400个 。面对集度汽车、理想汽车研发中心相继落地上海 , 蔚来也在酝酿对研发人才的一波涨薪 。
各家的市场空间和战略版图也逐渐重叠 。有小鹏汽车高层向36氪透露 , 小米宣布造车后 , 小鹏核心管理层专门去看了内部数据 , 并庆幸于发现小鹏车主与小米手机用户的重合度并不高 。
但是小米汽车未来很可能进入20万元以内市场 , 这不仅威胁到小鹏汽车 , 也将挤压到蔚来、理想汽车们的未来空间 。36氪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 , 蔚来内部已经启动副品牌的产品开发工作 。
副品牌的定位很明确 , 在15万元-30万元的区间内 , 为蔚来开拓另一块版图 。“这个副品牌内部代号就叫TV , 是Toyota(丰田汽车)和Volkswagen(大众汽车)的缩写 。”知情人士告诉36氪 。
小米发布造车计划第二天 , 雷军做东 , 在小米总部举办了华夏同学会 。席间有人说 , 未来造车公司可能只有5家 , 当时李斌、何小鹏、李想、王传福都在 , 雷军接茬说 , “不会就是我们5家吧 。”
这是个玩笑 , 但也蕴含一个残酷事实:场外还有苹果和华为等实力玩家在摩拳擦掌 , 竞争入场门票的第二场肉搏战开始了 。
造车这场需要绞肉机般投入资源的战争 , 对所有玩家 , 都越来越内卷了 。
(应受访者要求 , 吴凯、杨若、卫明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