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

本文转自:南湖晚报
【书林一叶】
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
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
文章图片
N江亭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主编盘帕梅拉·保罗撰写的新书《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近日由中译出版社出版 。 作者罗列了100种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或者逐渐消亡的事物 。 从具体的物品、人物、行为 , 到抽象的情绪……这些事物带读者陷入人生中各个阶段的回忆 , 像是打开了一条通往过去生活的隧道 。
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 1998年 , 中国网民开始呈几何级数增长 , 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 , 一场互联网革命在两年内传遍了中华大地 。 在我国 , “互联网”这一概念的兴起不过二十余载 , 而其带来的影响却是极为颠覆性的 。 人们在忙着适应它的同时 , 也难免产生一种落差感 。 正如该书所提及的那样 , “有一些丢掉的东西 , 我们后知后觉 , 直到它们消失了才感受到后遗症:这些东西已经不见了 , 或者说等同于不见了 , 因为现在的它们已经变了性质 , 不再是互联网出现之前的样子了” 。
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一些历史久远、我们习以为常的物品、行为、生活方式 , 在短短的十年中消失殆尽 。 比如每天清晨依靠用来了解当日天气、新闻、体育赛事和各频道的电视节目的报纸;样式各异 , 曾经被精心设计和填满 , 如今却压箱底的相册;充满了旧时代流行元素的磁带、唱片……在作者笔下 , 互联网同时也消磨掉了礼貌、同理心、专注、目光接触……这些相对抽象的行为或是状态的变化往往更加难以发觉 , 但却代表着人们看待自己与对待他人的方式 。 在愈加频繁的线上交流中 ,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少了眼神的对视、肢体接触和深度对话 。 在这样失去了“情感冲击力”的交流中 , 同理心显得越来越匮乏 。 互联网可以成为负面情绪的宣泄口 , 但却少有“开放式倾听” 。 这种数字空间的“肤浅性” , 削弱了面对面交流中探索他人想法的欲望和过程 。
这本书图文并茂 , 帕梅拉的语言幽默 , 这使得书中内容读来轻松有趣 。 有媒体认为“其中每一章都是对一种情绪 , 行为或物品的回忆 , 带着无奈和愤怒 , 极具洞察力 。 ”作者描写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的生活情景 , 也讽刺了某些疑惑不解的现状 , 记录了信息时代里生活发生的变化 。 如说到眼神交流:“……我们只有保持着网络会议的安全距离 , 才会直视他人的眼睛 , 至少看上去是直视的 。 你也知道 , 视频另一端的人还打开了其他窗口 , 同时看着别的东西 。 ”说到校园生活:“我们见证了一个矩形屏幕将一个充满活力的班级浓缩成了一片目光呆滞的六岁孩童所组成的网格 , 而且还只有一半人在线 , 面对着他们精疲力竭 , 被隔离的老师 。 ”……过往与现在的辛辣对比 , 成为已逝回忆的最后谢幕 。
面对这些并不遥远却永远回不去的事物 , 当人们来不及好好说声道别 , 甚至在还未意识到的时候 , 它们已成为时代的弃子 。 这种猝不及防的变化也给相当一部分人带来强烈的失落感 。 对于这些人来说 , 互联网变革之前的那个时代 , 承载着他们的童年和青春 , 他们承受的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 更有人生中最为纯粹、珍贵的时光以及无从追忆的感伤 。 读帕梅拉笔下那些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 , 就像是阅读陈旧的记忆碎片 , 读者将它们一一拾起 , 拂去灰尘 , 拼凑出每个人脑海中的模样 , 唤起时代中那些久违的记忆 。 (《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帕梅拉·保罗著/中译出版社/定价:5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