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透视阿里巴巴构架调整,中国互联网“进”击2023年( 二 )


作为国内首家依靠云业务实现盈利的企业 , 受到自身业务调整和环境变化影响 , 此前过去一年间阿里云增速趋缓 。 但正如在第二封全员信中张勇说:“阿里更加确信 , 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 才能解决今天碰到的很多问题 。 ”
在这种发展自信力背后 , 不仅是阿里面向未来的进击之心 , 同样还有阿里长期保持的组织先进性和企业责任感压阵的底气 。
敏捷组织压阵



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 也对个体和组织的生产节奏提出了全新挑战 。 从电力的发明到电力充分改变工厂的布局 , 花了超过50年的时间;电脑的发明和电脑的普及也花了将近30年 。
数字经济时代 , 技术更新换代和普及的速度更快 , OpenAI推出的最新聊天机器人ChatGPT一天就获得了超过百万人的注册 。 但制度的变革往往没有技术迭代那么快 , 因此在技术的内核之外 , 能否保持组织能力的先进性 , 成为企业在技术浪潮中保持可持续发展力的核心要素 。
近年来 , 张勇进行的历次组织调整 , 都与组织服务业务发展需求直接相关 。 7年前 , 张勇刚上任时开始推行中台战略 , 用中心化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 。
在大中台战略下 , 用统一的中台服务所有的前台创新业务 。 得益于坚实的底层能力支撑 , 阿里集团快速孵化出盒马、闲鱼、淘特、淘宝直播、犀牛智造等创新业务 。 随后伴随着多种业务的发展和集团整合 , 创新业务逐步来到发展成熟期 。
此后 , 阿里又推出了多元化治理方式 , 以板块模式实现企业发展的多核化 。 各个业务的发展从粗放式增长来到高质量发展时 , 相比大中台时期 , 多元化治理更强调业务自身发展的独立性 , 在这种治理方式下 , 业务的市场反应能力更敏捷 , 盒马等众多新兴业务先后在盈利性增长上得到改善 。
变阵背后 , 正是张勇始终强调的“敏捷组织”思路 , 用组织带动业务发展 , 实现企业的发展变革 , 保持对技术服务前线业务的创新敏感性 。 按照惯例 , 此次的组织变化也将为阿里在未来指出方向 。
在张勇亲自掌舵阿里云之外 , 同步进行变动的还有集团层面CTO和CPO两个主要职位的人事调整 , 程立不再担任阿里集团CTO , 由吴泽明接任;吴泽明(范禹)同时继续兼任本地生活业务的CTO 。 明年4月1日起 , 童文红不再担任集团CPO , 由蒋芳接任 。
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首位80后CTO , 吴泽明的接任象征着阿里巴巴在技术团队年轻化建设上迈出重要一步 。 能够快速把脉2023年商业脉搏 , 并在战略上确定方向 , 执行上调整组织 , 正是阿里长期以来坚持敏捷组织能力建设的结果 。
阿里的发展判断力


阿里变阵带来的不仅是人事、业务等企业内部视角的颗粒度变化 。 从宏观视角来看 , 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标志性企业 , 阿里对于未来发展的判断力 , 也代表着大象起舞的新姿态 。
张勇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 , 在发展中可以解决问题 , 同样也会带来问题 。 对于阿里来说 , 保持长期发展的硬道理是可持续 。
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力 , 是阿里几乎每年都要面对的熟悉问题 , 但是每一年都需要创新的解法 。 过去依靠战略能力的前瞻性 , 阿里以电商业务为基础 , 发展出云计算等数实融合业务 , 成为实体经济转型的商业基础设施能力提供者 。
当下 , 面对2023年商业新脉搏 , 伴随着社会进入到疫情共处的新阶段 , 国家对平台经济指出新的发展方向 , 阿里同样也对2023年的发展力给出新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