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作坊到上市公司,深扒卫龙发家史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网易数读
(ID:datablog163)
学校门口五毛钱一包的辣条 , 一直是学生们的心头好 , 家长们的眼中钉 。 酸、甜、辣、咸 , 只要一根就能挑动你所有的味蕾 。 它足够好吃 , 又足够便宜 。
任谁也想不到 , 卫龙居然靠着一包包辣条卖出了名头 , 还在2022年12月冲上了港股IPO , 成了辣条第一股 , 市值超过200亿人民币[1] 。
但是卫龙却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 在上市第一天股票直接破发 , 2022年上半年净亏了2.6亿[2][3] 。 旗下的产品不断涨价 , 更让消费者吐槽“比猪肉还贵” , 口碑也有所下滑 。
卫龙是如何建立起这个庞大的辣条帝国的?它风光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危机?
湖南人 , 在河南打造辣条帝国
2001年 , 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从湖南老家奔赴河南 。 刘卫平在河南购买当地小作坊生产的“人造肉”和豆皮 , 再让工人在锅盆里拌上湖南的辣椒面 , 开始了自己的辣条生意[4] 。 当时的卫龙 , 与其说是手工生产 , 不如说是“辣椒面的搬运工” 。
彼时做辣条的企业也很多 , 而卫龙之所以能突出重围离不开刘卫平的“工业化思维” 。
人力手工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品控难 , 于是卫龙在2004年就开始设立工厂 , 进驻了漯河的工业园区[4] 。 2014年 , 在家长们还怒斥辣条是用纸巾、鞋底、皮带做成的时候 , 卫龙已经用上了全自动化的无菌生产车间[5] 。
现如今的卫龙已经坐拥5家自有工厂 , 产能也在逐年稳步上升 。
从小作坊到上市公司,深扒卫龙发家史
文章图片
在工业化转型的同时 , 卫龙还一直在尝试更改自己的品牌形象 。 毕竟作为典型的“妈见打”零食 , 辣条如果不能摆脱“垃圾零食”的头衔就很难走得更远 。
2019年至2021年 , 卫龙推广及广告费用飞速增长 , 分别约为0.31亿元、0.47亿元和0.79亿元[3] 。 当央视都在播“卫龙放心吃”的广告时 , 卫龙成功把形象立住了 。 在消费者心里 , 它和外面那些脏了吧唧的小作坊可完全不是一路辣条 。
卫龙的销量也对得起它的产能和形象 。 2021年全年 , 卫龙卖出将近20万吨的辣条 , 相当于一艘豪华邮轮的重量[3] 。
从小作坊到上市公司,深扒卫龙发家史
文章图片
现在的卫龙靠卖辣条一年营收近30亿元 , 公司年营收高达48亿元[3] 。 在辣味休闲食品公司当中 , 卫龙的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到第五名市场份额的总和[3] 。
从小作坊到上市公司,深扒卫龙发家史
文章图片
卫龙 , 被高估了
2021年 , 作为行业老大的卫龙顺理成章地开始筹备上市 。 当时的卫龙投后估值超过600亿人民币 , 还上榜了胡润《2021全球独角兽榜》[6][7] 。
但是卫龙的上市之路却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 2022年11月已经卫龙是第三次冲击IPO[1] 。 也许应了那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俗语 , 卫龙虽然终于上市 , 但是它登陆港交所的第一天开盘即跌超3% , 收跌5.11% , 首日市值为236亿港元[2] 。
2022年上半年卫龙的净利润更是直接由盈转亏 , 只用六个月就亏了整整2.6亿元[3] 。
从小作坊到上市公司,深扒卫龙发家史
文章图片
有分析指出 , 卫龙之所以亏损是由于估值大幅缩水 , 卫龙近乎无偿地将控股股东的股权转给了前期投资者 , 进行了一笔6.29亿元的一次性的股权支出[3][8] 。
从小作坊到上市公司,深扒卫龙发家史】换句话说 , 被“高估”的卫龙用亏损付出了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