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作者|三个母亲
全文:8500字,预计时间:10分钟
“向100万不太懂商业的企业家泼了一盆冷水 。感性与理性混杂,共分三章,写给散落各处的教书育人创业者 。”
文章插图
教培创业者的底色
我在上海做乙方的时候,服务过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和合伙人聊过一个话题:每个领域的人都有独特的“品味”,都有鲜明的标签,就像刻在骨子里一样 。“转基因”,何其难 。布兰德
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创业动机,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机会识别能力,不同的行业选择 。这样的人聚集的比较多,成为这个领域创业者的共同背景 。
最早的教授和培训企业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color: #A3A3A3;">第一种,由专业或社会职业转化为教培创业者 。
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不甘平凡或是才华无法在公立校安放,语、数、外老师做了K12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老师,或是加盟或自己开一家小机构 。美术、音乐、体育老师,选择创业做了艺术、体育类培训机构 。
第二种,由于家庭身份转换成为教培创业者 。
我遇到过许多素质教育赛道的创业者,并不是师范专业出身,但当了妈妈或爸爸后就选择进入教培领域,早教、幼教的居多、也有艺术、运动等等,由于大部分缺乏教研能力,大多选择加盟某个品牌 。
第三种,个人追求升级转换为教培创业者 。
许多跨行业转型进入教培创业的朋友,之前做房地产、金融、珠宝、餐饮、洗浴什么行业的都有,各种缘由不同,一方面看好当时教育赛道的红利,一方面也是追求教育行业带来的“意义感” 。
有情怀,追求做教育事业的意义和价值,愿意在专业和服务上死磕 。个人成长选择上更偏向于希望成为专家、讲师 。有文化人的风骨和毛病,脸皮薄,不愿意求人 。不擅长,不喜欢营销;不擅长,不愿意陷入冲突;不情愿,不愿意陷于琐事的推进和日常管理 。
这些,大抵就是教培创业者的底色 。
我们不谈在线教育的创业团队,那是另外一个故事 。
绝对不缺情怀,不缺对教育的热爱,不缺对教育事业的信仰,不缺对教育产品探索的热情 。
缺的是底层的商业认知、财务知识、管理技巧、营销方法 。
而这些,在商业竞争中,都是硬伤 。
忽然想起一部电视剧里的台词:“入佛门六根不净,进商界狼性不足 。” 说到底,教培创业者的圈子里,没几个真正合格的“生意人” 。
少数另类,都能成为这条赛道里的枭雄 。
哎,这是非常“刻薄”的一段评价吧,希望能刺痛大家,让你冷静下来 。
不是我刻意讽刺教培创业者,而是这群人有时真是傻的可爱 。
大部分机构,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赚钱,甚至好多都是在负债经营 。
有的则是现金流能支撑当月经营成本,但不敢算入账的收入,不敢减去待消耗的课时,更别提折旧、计提这些“高深的”财务计算方法,真这么算,可能80%的中小机构都是亏的 。
所以有时我们开玩笑会说:“真是全靠一口仙气在吊着 。”
其实,在行业里多年的创业者都能感知的到,由于入局者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激烈,内卷厮杀严重,教育赛道早已不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慢行业了 。
行业发展,对创业者的能力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经常会劝大家,“教培本质上也是个生意,再有情怀,都要先学会如何算账,如何赚钱,好好学管理,学营销,不能靠情怀活着,要做个合格的生意人 。”
去年,我和大倩,写《超级流量》一书时,也多是为了启发那些因经营不善、不懂营销,导致流量匮乏、经营遇到问题的教育创业者 。
直到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好多人必须转型,甚至转行,有人哭了 。
其实,对于这群人来讲,唏嘘难过的也许不止是一个生意不能再做了,而是夹杂了太多的情绪和对教育的情感 。
不能再做一个教育从业者了,不能再教自己所教的学生了 。
他们不是不会干别的,而是不想干别的,才会哭 。
再也不会有哪个行业,有这么多,这么可爱,这么傻的创业者了 。
respect 。
文章插图
九死一生的转型选择
禁区之外,皆是红海 。
最近很多人问转型的事情,我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是:“在政策调整期,在各地施政细节没有清晰落地时,在看不清楚长期价值的阶段,都谈不上有红利 。”
这些我在朋友圈里也说过 。任何大肆鼓吹某教育赛道有所谓红利的,要么脑子不好,要么心眼儿不好 。
没有红利,没有红利,没有红利 。但会有机会,是要博、要抢、要测试、要试错、要面对政策风险,是有可能成功,但也可能会翻船的那种机会 。
跟几位做创业、投资多年的前辈聊天,大家共同的观点都是:商业模式调整,组织的转型,谈何容易 。是啊,比转行还难,难得多 。(关于从业者、老师转行,我们随后再聊) 。
隔行如隔山,就算做遍行业研究,你到实战时也会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必须要给到大家足够理性、客观的纸面上的视角 。
因为转型之前,每一个创业者都必须建立对政策出台后,监管规则、市场变化、社会教育理念转变、用户需求变化有一定的基础认知 。而认知的提升才能让创业者看清趋势,避免部分人踩坑 。
所以,先说几条我对各条赛道的认知,后面再谈具体的建议,信息是决策的依据:
1)K12学科类机构转型和调整是必然选择;
关于双减政策落地,省、市各地方响应速度不同,执行力度短期会有差别,但最终不会偏离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的总目标:“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 。”
国家教育部的官网上有文件原文,也有政策解读,非常详尽 。明令禁止的事情不要再抱任何幻想,目前只是有时间差,这只是收尾和转型的时间窗口,从大到小,逐渐都会管控到位 。“试点”后就是“标杆”,各地的执行标准最终会趋于统一 。
2)供给侧发生了结构性改变,需求侧则会慢慢调整,慢慢降温;
双减政策出台后,教培行业的供给侧发生了结构性改变,需求端则会慢慢调整慢慢降温 。K12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会严格管控,家长和学生一端,意识需要逐渐调整,所以需求暂时还会存在,但会有配套政策、宣传工作持续跟进,慢慢降温 。
例如上海,已经出台了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禁止一至三年级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包括学业质量检测),四至八年级学科类统考统测 。校内教学和升学规则的改革,则会逐渐影响家庭端的消费,也就是需求侧 。所以,不要有幻觉,今天有人来报名和听课,不代表明天不来退费 。
3)素质教育的需求侧不会忽然井喷;
在学科类范围明确划定后,学科类巨头和创业者纷纷找出路,希望从素质教育找到转型突破口,集中在美育、音乐、舞蹈、体育等品类,细分包括了少儿启蒙美术、油画、书法、钢琴、民族乐器、民族舞、街舞、体势能、篮球、足球、棒球、橄榄球等等,也包括口才、戏剧、阅读、棋牌、益智等品类 。
近些年,素质教育由于政策利好、需求上扬的原因,的确在快速发展,体育、美育、信息技术内容也逐渐被各地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 。但总体上,还属于非刚需市场,细分品类多,但体量上和K12难以对比 。
用户端需求不会被一夜间激活,赛道也必然装不下涌入的转型者 。至于素质教育会不会走向刚需?不敢说,只一条,即使成为了刚需也不会完全放给校外培训机构 。
4)素质教育和学科类运营模型相似,管理难度不同;
素质教育作为多年“非刚需”市场,看似没有K12学科类培训机构竞争激烈,实则不然 。真正已经从K12转型到素质教育赛道的创业者普遍认为素质教育:“更难做” 。非刚需,营销难;优秀老师的招聘、培养难;教研、教务管理难;教育成果闭环设计、教学效果外化展示,难 。如何让家长按时来上课、消课都和K12逻辑不一样,刮风不来,下雨不来,节假日不来,各种理由都可以不来 。
素质教育机构的经营的复杂度、管理的颗粒度都和K12学科类培训完全不一样 。
5)正在调整期的学前领域,和未调整的托育;
幼儿园是民众的刚需,2014-2018年也是创业者和资本密集进入学前领域的年份,投资、并购不断 。2018年11月,幼教新政出台,加强了对营利性幼儿园的监管,切断了资本和民办幼儿园证券化的道路,明确了大方向走向公益普惠,短期内允许20%民办营利型幼儿园,80%公益普惠幼儿园的比例 。
当时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看,大部分地区都超额完成了KPI,部分地区,公益普惠幼儿园比例达到了90%以上,这条赛道上,剩下真正还能赚钱的基本是和公办幼儿园合作的服务商 。
托育市场,目前我国入托率5%左右,看似巨大的市场空缺,其实竞争激烈,90%的托育机构不怎么赚钱 。现状如此,假以时日托育变成刚需市场,预计也会参照幼儿园的监管方式 。
6)家庭教育,是剃头挑子,有需求,但不热;
家长对学习育儿理念、育儿技巧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但满足学习需求的方式有很多,传统媒体、书籍、自媒体、知识付费、线下培训等等方式都可以解决家长的焦虑或疑问 。
不同年龄儿童的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需求不同,0岁胎教、1岁早教、1-3亲子关系、生活习惯、性格养成,3-6社交、专注力,6-18围绕着学习力、叛逆、青春期等等问题 。
对应细分的解决方案都能赚到钱,但不刚,很难成规模 。
7)短视频,直播、MCN;
短视频,直播,对于教育创业者而言,是一支船桨,在如今甚至是增长的引擎,但一定不是罗盘和船舵 。它可以在你方向明确时为你助力,但不足以带着一家机构转型走向彼岸 。
K12或竞争激烈的素质教育类机构,想依靠短视频,转型成为MCN机构,继续服务原有的用户,获得生存和盈利目前看都是故事 。不绝对,但成功概率极低,类似1%的低,能力模型,团队基因都是致命的硬伤 。
如果大批量名师跑到短视频平台讲学科类的内容,火了,变大现了,一样会被管制 。个体老师做做直播,做做小体量的知识付费,赚赚辛苦钱还有可能 。大集团批量操作,不现实 。
8)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分为学历类职业教育和非学历类职业教育,包括公考、招教、考研类培训,也包括医生、律师、会计金融等由人社部设立的“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评价考试”,还有部分热门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培训,例如挖掘机、厨师、技工、互联网运营、编程、新媒体等新老职业,也有财商教育、财富管理、创业商学等等,细分品类据说有1800余个 。
细分品类多,规模较大的职业教育赛道都有龙头机构存在 。另外,大多用户是一次性消费,复购、续费率极低,标准化、规模化的难度都较高,这是部分现状 。
目前,“技术蓝领”人才短缺,就业供需市场的矛盾显著,促使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支持职业教育,陆续出台政策,《职业教育法》大修订,从立法层面赋予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提高了社会对于职教的认可度,《民促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对职教的扶持,资本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迅速提高,K12领域的头部企业也在纷纷入局职业教育 。这是一些趋势 。
以上,这些认知与判断,大部分来源于我和团队创业以及服务项目时对赛道的分析调研,不全面,欢迎探讨和补充 。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质量决定了决策的质量 。
转型路上,看似每一条路,都有阻碍和风险 。但无路可走么?
当然不是 。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
我相信勇敢的创业者总会趟出一条新路来 。
文章插图
转型和调整
我真的配么?
了解了自己的底色,了解了教育行业的信息 。第三部分就是关于转型和调整的一些具体建议 。写这部分尤为惶恐,因为它涉及太多的维度,兹事体大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正确理解趋势,改变认知;
对于创业者来讲,最难放下的是执念 。
固有的习惯、思维会导致当局者迷 。双减政策已经出台10天了,今天K12老板跟我聊天时还有50%的问题是:“我不想转型,有没有什么办法 。”这想法可爱又可怜 。
多看几遍双减政策的原文件,多看几遍教育部官网上的解读,不做鸵鸟,积极和当地主管部门沟通,向政策允许的方向尽力调整,合规、合法 。知道什么是不能做的,没有未来的 。要接受,每个企业,每个人最终都是时代的产物 。
趋势中的机会也大多都藏在政策的细则中,从中发现国家、社会教育理念的本质转变,例如“作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是可探索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等等 。
苏世民说:“成功就是充分利用那些你无法预测的罕见,但抓住这些机会的前提是,你必须时刻保持开放的思维、高度的警觉和严阵以待的姿态,并愿意接受重大变革 。”
2)稳住心态,立住脚跟;
少看谣言,少吓唬自己,少顾影自怜 。
焦虑是难以避免的,对抗焦虑的做法就是理性思考、积极行动 。转型本身就很难,需要一个心智健全,目光坚毅,能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做出正确判断的领袖和舵手 。最近看了几个操着过亿盘子但仍六神无主的老大,难免唏嘘 。
尊重常识 。常识就是政策后的调整、震荡都是大势所趋,常识就是某个赛道需求不会忽然出现,要去做行业研究和市场研究,看财报和数据,做竞争分析 。常识是百战归来再读书 。
调整预期 。目前的预期不是继续赚“大”钱,而是:想尽办法,使出浑身解数,尽量让自己和机构先活下来 。如果实在不行,就退而求其次,把损失降到最低、最小,影响的时间最短 。
经得起繁华,耐得住寂寞 。
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显脚跟 。别被忽悠瘸 。
3)保卫现金流,尽量不负债;
千万不要冒险,尽量不要负债 。
目前还是收尾的窗口期,如果所在区域,监管还没有特别严厉,或是跟“有关部门”可以做好沟通的,就最大程度的去做消课和服务,利用政策允许的范围和时间段去上课和服务,把预缴学费尽量打平 。
稳稳的招生和消课,多攒钱 。
但千万不要冒险扩规模,收购、并购别人的校区或生源 。退掉冗余的物业,减少开支 。撑过调整期,也许就不一样 。
如果所在区域管控力度大,代消耗课时无法消化,面临退费情况,也不要铤而走险,不要借贷,不要跑路,不要以肉身去对抗 。
来日方长,千万不要冒险 。学会善巧方便,和主管部门沟通,和领导沟通,和家长沟通,和律师沟通,和有经验处理关店的人沟通,和三教九流沟通,少赔就是多赚 。大不了从头再来,这些年创业旅程,留在你身上的不只是财富 。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
4)和伙伴体面的say good bye;
早下决心,争取体面分手 。
教培其实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占了总支出的绝大部分 。转型也好,调整也好,都会面临暂时或长期的业务线缩减,难免和一些伙伴说再见 。
如果确定必须转型,就千万不要犹豫,留下最小规模的团队做收尾和转型 。依据劳动法,尽自己的能力,给要离开的伙伴个交代,体面的说再见 。行业调整,大家互相理解和包容 。
我们约定好,明月来,高处见 。
5)做私域,做数字化资产;
之前在我对教培私域的25个观点里讲过(跳转文章链接),私域用户才是创业者们真正的“不动产” 。在转让、转行、转型时,这些资产比桌子、椅子、电脑值钱的多 。学科培训面临改革,但教育需求仍在 。当地最大的教育自媒体矩阵?被信任的教育产品推荐官?家庭生活、家庭消费的入口?等等,调整期过后,总会有新一波需求出现 。
线上线下、巨头或中小机构、无论是K12还是素质教育,都一定要做私域 。短期有利于把名单变成用户资产,中期有利于优化营销模型,长期有利于调整商业模式,无论大小机构、学科转不转型,都是最优选 。
【创业者类型有哪几种,小店助力创业者】对于K12来讲:在调整期,私域是稳基础,重点就是把流量变为资产 。转型期,私域用户是最直接的商业触点,围绕用户做游学、做研学、做直播,私域都是你东山再起的重要资产 。流量不贵,和用户的关系、信任比金子都贵 。你现在的重点就是让用户觉得,你做什么都是个靠谱的人,还怕?赚不到钱?么?
6)先测试,再转型,战略选择不可盲目;
商学,创业,是无比庞杂的学科,并且,再优秀的方法论都是有局限性,有概率的 。但all in之前,测试是科学的,必要的,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产品)验证是必要的 。
让转型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以最快的速度和用户见面,快速进入市场,得到用户的反馈,根据反馈再进行不断地的迭代和研发投入,转型期不要憋大招 。以最小单元的团队,寻找小模型的盈利,找到突破口再饱和攻击 。
样板市场快不得,全国市场慢不得,放到现在来讲,重点是第一句 。调整期找准方向,平稳期再饱和攻击 。这个阶段拼的不是速度,是活着,是稳健 。优秀的猎人,要有足够的耐心 。
新模式能不能跑的出来,看的还是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 。恶意抢跑,有可能会被直接罚下 。
7)有哪些方向可以选择:
刘润老师列出了教培机构的9个转型方向,很全面,大家可以去读一下 。但这些方向,自己能不能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是机会,也都有风险 。其中几个方面,我们做一些分析或风险提示 。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机构,在双减政策后也在面临挑战,广告投放限制、校内提供素质类课程、上课时间压缩、资质审批、资金监管、收费不能超过3个月等等,其实最大的挑战是同质化严重,竞争加剧,在双减之前已是如此,何况一批K12的创业者要入场竞争之后 。
目前围绕着非学科类培训范围开设的机构,包括音、体、美,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不限于STEAM、少儿编程),综合实践课程(包括不限于游学、研学类),以社区店、艺术综合体、体育综合体等各种形态出现的模式都会在短期内迎来许多入局者 。跨界联合、强强联合,跨区域联合,跨学科联合,都是最近大家测试转型方向的好办法,大家各取所需,做价值交换 。如果自己不是巨头,没有资金储备,就不要给自己太多研发和筹备的时间,有时候,给靠谱的人付费解决问题更靠谱,时间和工资也是极大的成本,要算大账 。
未来市场上也许会出现主打口才演讲的英文戏剧,主打阅读的大语文,主打逻辑能力的数学,过去的刚需带着点过去的非刚需,也只是过渡期 。也会有许多真正兴趣导向的纯素质教育产品出现,主打小众群体,不为了考级也不为了加分,真正注重青少年儿童某些能力或素养的提升,培养创新能力、抗挫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品类,这些需要慢慢做,有耐心 。
对已经是或即将进入素质教育赛道创业者的建议有三条 。第一,从卖课到卖活动 。用体验式活动引导家庭体验和报名,兴趣和娱乐导向 。第二,做连接器 。重视社区交流,打造社群文化,打造家庭与社区的交流场景 。第三,做会员制 。从课堂内,延伸至家庭端的服务,真正陪伴青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
一对一&家教平台:目前,提供一对一的机构都在强调自己是家庭教育,是提供心理辅导和作业辅导服务的,没有课纲所以不存在超纲,力求在政策监管的缝隙中剥离掉“K12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外衣,短期看上去可行,实际操作时也会遇到极大的监管阻力 。
如果真的完全剥离掉,一对一机构就更像提供家教信息的平台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拉动家长和老师两端撮合交易就变成了中介 。如何在符合监管的情况下,持续提供平台价值就是个巨大的挑战 。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如果你之前在当地深耕多年,沉淀了不少私域资产,的确可以尝试“不教孩子,教家长 。”孩子的学习主要靠兴趣驱动,那成人的学习目的主要是换工作、涨工资、个人提升 。除此之外,学习也能持续给人带来幸福感,学习型社群也是小镇青年保持向上奋斗的安身之所 。终身学习渐成趋势,考试目的之外的成人英语、财商教育、文体教育、健康教育;老年文体、老年英语,用户数量也在逐年上涨 。
缺乏研发能力的创业者或区域龙头,可以选择和头部企业合作,进行OMO模式探索 。双师课堂,线上线下结合,这些K12玩过的运营路子都可以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里尝试一遍,选对合作方也可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快速入门 。
校企合作和教育信息化:这都是很好的方向,特别是校企合作 。但需要明白的是,大多数创业者也无法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研发或系统集成商,只能是渠道,to C和to B 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能力模型 。例如,开线下机构出身的,擅长运营和交付,是“坐”商,做渠道和代理的,擅长拓展和销售,是“行”商,变换擅长的事情比换行业风险还大,都会有挑战 。当然,人要具备成长型,不给自己太多设限 。但创业转型,最好选择自己有局部优势的区域出手,成功概率更高一点 。
做好校内教育的补充,就是给校内课后教育提供非学科类的内容、信息化、课程体系、解决方案,帮助学校省心、省力,成为双减改革标杆 。校企合作涉及到政府采购,定制化服务内容,各地的财政预算和教学标准不会完全统一,核心能力模型是沟通和公关,有良好的政府和学校关系的创业者,可以提前布局了 。
8)小众人群、差异化定位,长尾的小盈利模型:
这一条,给所有方向的创业者 。
过去,我们只关注刚需、大赛道,大市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包括素质教育在内,都不会存在长期刚需,且不被监管的教育市场了,如果有,也必然是一片红海 。
所有直接to C的创业者,建议大家在细分品类里挖掘一些小众人群的高端需求,这部分是被允许且有可能做出高利润的,慢慢做,别卷,别声张,别着急 。通过差异化产品和服务,解决部分小众家庭的高端需求,例如美术教育中的油画小班教育,体育品类中的马术、高尔夫 。
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进入了另一个消费时代,西方国家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以兴趣为主的俱乐部,钓鱼、冲浪、滑板、滑雪、游艇、拳击等等,这些项目看似和“教培”行业差别很大,但本质上也有趋同之处,生活即教育、玩即教育、一切皆教育 。教培创业者们,如果你本身有个小梦想和小爱好,正好,慢慢做这个吧 。要习惯小赛道,慢增长 。
要么做小众赛道的小而美,要么做成为区域市场小龙头,别想着资本化,好好做利润,好好做教育 。
不是好好做教培,而是,好好做教育 。
最后,分享给各位一个和教培无关的题外话 。
前几天,和一个做宏观经济研究的朋友聊天,他说了一些建议:“如果你今年35-45岁,那么在接下来的5年里,请把精力用在锻炼身体和个人提升上,投资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成长 。
事业上转攻为守,个人能力上转守为攻 。耐心度过这个周期,那是下一个复苏的开始 。”
如果你身边有在教培行业创业的朋友,也希望你,能转给他看 。或者抱抱他 。十分感谢 。关于转型的话题,我会继续写 。也欢迎你看到好的企业转型案例告诉我,分享给大家 。
文章插图
- 彭博社|跑分近百万,性能不输游戏本,GPD WIN 4有多强?
- muse|苹果将是2022年仅有的采用3nm工艺技术开发芯片厂商了!
- 古镇灯饰配件组装加工外发,广东中山古镇哪里有手工外发-
- 翻译|有哪些excel翻译器?建议收藏这几款excel翻译工具
- 有创业的朋友么,小黑同学的创业
- 无线通信|数字会议系统的组成及各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 酷睿处理器|首发13代酷睿、配Mini-LED,ROG幻16 星空版还有流浪地球2联名款?
- OLED|iPhone用户一直在吐槽iOS系统上没有小窗模式
- 创业者最难的时候,最艰难的创业者
- 有好点子怎么找投资,有好的创业项目怎么拉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