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被誉为“中国的卡夫卡” 残雪作家简介及代表作品

残雪,本名邓小华,原名邓则梅,她被誉为“中国的卡夫卡” , 自1985年第一次发表小说开始,残雪的作品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先锋文学特色 。她的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英文版)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小说奖 。

残雪被誉为“中国的卡夫卡” 残雪作家简介及代表作品

文章插图
10月6日,瑞典当地时间13时,北京时间19时,诺贝尔文学奖将颁发 。
残雪、阎连科、余华成为热门 。
残雪:“我自己认为希望不大 。因为火候还不到 。”
残雪 , 本名邓小华 , 原名邓则梅 , 她被誉为“中国的卡夫卡”,自1985年第一次发表小说开始,残雪的作品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先锋文学特色 。她的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英文版)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小说奖 。
近年来,残雪是一些国际大奖的热门人选 。
2015年《最后的情人》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2021年获得第一届美国《大他者》图书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提名 , 2019年和2021年两次入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入围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短名单,获得德国最重要的翻译奖项——德国豪斯国际文学奖提名,2019年,残雪还一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作家,在诺贝尔赔率榜上和村上春树并列第三 。
在80年代,乃至当代中国文学史的版图上,残雪堪称独步 。
不仅是作为文化的个案,而且是作为文学的特例 。
残雪独步于当代中国的文学惯例与80年代的文化时尚之外 , 独步于中国当代文学“无法告别的19世纪”之外 。
她展示了一个怪诞而奇诡的世界 , 一处阴冷诡异的废墟,犹如一个被毒咒、被蛊符所诅咒的空间,突兀、魅人而狰狞可怖 。
作家残雪,原名邓小华 。
残雪祖籍湖南耒阳,1953年5月30日生于长沙 。
残雪是其笔名 。
据残雪自述 , “当初取名残雪除了这个意象有冷峻之美以外,也希望坚持一种独立的、拒绝融化的姿态 。同时,残雪也可以说是踩得很脏的雪 。
残雪的父亲邓钧洪,生于湖南耒阳 。
残雪的爷爷是私塾先生,父亲从小就跟着爷爷读四书五经 。
残雪父亲兄弟三人,大哥是像鲁智深一样的大块头,在家里务农,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二哥也务农,兼做小本生意;残雪的父亲天生就是读书的料子,父母很宠爱他 , 希望他光宗耀祖 。父亲十几岁公费进了初中,在其父母的包办下,结了婚 。他20岁的时候考取了公费学堂——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当时第一师范的革命风气很浓,学生闹学潮,讲压迫与被压迫的理论,残雪的父亲接触到那些理论,一下子成了激进分子 。
1949年,邓钧洪到《新湖南报》(现为《湖南日报》)工作 , 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秘书长,1954年,任社长 。
1959年,残雪一家人从新湖南报社的社长单栋住宅搬到了河西岳麓山下的湖南师范学院两间房间里,母亲下放衡山劳动改造 , 父亲被贬为一般职工 。
残雪父母的这些遭遇也是一家人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
残雪是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
她独特的家境,使她拥有独特的精神气质 。
因为父母亲的身份,残雪在学校受到了歧视 。
残雪父亲可以说是她文学路上的精神向导 。
残雪从小敏感、瘦弱、 残雪自述:“我的父亲一直保护我的追求欲望 , 他总是鼓励我多读那些有益的书 。他甚至一度教过我一些西方哲学和历史 。我想,他的榜样总是在我的内心深处 。我的看法是:认识自己的欲望,保护它,让它得到合理的发挥” 。“我的父亲是一名真正的孤胆英雄 , 我做不到像父亲那样,但我将他传给我的内在气质转化成了搞文学的天赋 。我通过文学创作的演习,一次次重现了父辈追求过的永恒之光” 。神经气质,短跑成绩和倔强执拗在学校都很有名 。
残雪的母亲李茵 , 1923年出生于湖南永州 。
李茵十五岁那年,她的父亲为了一千元现金将她卖给了一个比她大很多的军官 。这军官四十多岁 , 叫钱大富,河北人 , 是军官学校的少校军需官 。李茵先是吞食火柴自尽 , 被家人救活;后来又投河自?。蝗司绕鹄?。死不成,没有办法,在她父亲的恶棍之下,李茵也就只能出嫁 。
后来钱大富贪污 , 军官学校发出了通缉令,要捉拿钱大富归案,交军事法庭受审,送陆军监狱” 。钱大富就一个人逃之夭夭 。
李茵也因此也得以回到娘家 。
到了全州乡下之后,李茵又呕又吐,以为是水土不服 , 只好又回到老家永州 。回来后,才发现原来是怀孕了 。1942年春天,李茵生下第一个儿子 。抗日战争时期,李茵和母亲带着孩子逃难 。
1945年,李茵来到长沙 , 表哥托他的朋友照顾她,于是她得以在书店谋到一份工作 。在那里,李茵可以接触不少人,其中就包括邓钧洪 。当时,邓钧洪已经跟他的妻子离婚 。
后来,两人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 。
【残雪被誉为“中国的卡夫卡” 残雪作家简介及代表作品】残雪的外婆与外公,出生于湖南永州 。
残雪从小就跟着外婆,外婆是她最亲近的家人 。外婆对残雪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残雪三岁时就喜欢做梦 。
外婆不但不压制她这种爱好 , 还会时不时给残雪讲民间的鬼故事 。外婆有几分迷信,相信民间的某些鬼怪之事,这无形之中加深了残雪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心 。
外婆还是一个永不言败的人,残雪认为自己也继承了这一优点 。残雪小时候身体不好,她认为跑步能够锻炼身体,就坚持长跑,并且能够拿到很不错的成绩 。到了成年之后 , 残雪爱好写作,每天坚持写作 , 多少也与不服输的性格有关系 。
残雪的兄弟姐妹有八人 。
父母亲在相遇前均有过一次“婚姻”,且都有孩子 。大哥和姐姐与残雪是同父异母,二哥与残雪是同母异父 。
童年时期 , 残雪常与兄弟爬山看鹰、养蚕、看电影、挖野菜,与姐姐玩沙袋游戏等 , 一家人尽管一直在忙 , 但是很快乐 。“我们姊妹都是很阳光的,虽然害怕生人,但我们在自己家是玩得很开心的” 。
残雪的哥哥邓晓芒应该是兄妹中对残雪写作影响最大的一位 。
残雪将写小说称为“表演”:表演自己的人生,认为“文学的创造过程就是一场趋光运动,我不过是延续了幼儿时期的本能” 。残雪的原生家庭对她走向文坛以及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
当我们解读残雪的作品时,这些零散的、碎片式的生活瞬间或许能照亮残雪作品的某些暗处 , 为解读残雪作品寻找到另一条小径 。
她仅有小学学历,但却博览群书 。
残雪小学毕业后恰逢运动爆发 , 便失学在家 。
1970年进一家街道工厂工作 , 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当过赤脚医生、工人,开过裁缝店 。
1978年结婚,丈夫是回城知青,在乡下自学成木匠 。
1980年残雪退出街道工厂,与丈夫一起开起了裁缝店 。
残雪自小喜欢文学,追求精神自由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15年,残雪的作品获得美国纽斯达克文学奖提名;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提名;获得英国伦敦独立外国小说奖提名 。
2019年她凭借长篇小说《新世纪爱情故事》入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 。
1985年,当残雪的作品以喷发般的方式,涌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几乎像是在制造某种灼伤 。
从某种意义上说,残雪是当代中国文学中,唯一一个几乎无保留地被欧美世界所至诚接受的中国作家 。
不少人很是好奇,她的丈夫及子女是谁?
为什么在中国不出名?
如果你对此也有疑惑,那下面我们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 。
据悉 , 残雪,湖南耒阳人,1953年生于长沙,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 也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 。
她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的妹妹 。
目前 , 69岁的残雪半隐居于西双版纳,极少露面 。
山边的小区高楼笼罩其中 , 仅有零零星星的住户 。
残雪住在高层,窗外是层层青山,她有严重的风湿和过敏,从北京搬来两年多,温暖的气候与清新的空气让她的身体“舒服多了” , 每日写作的时间能在50分钟,写800到1000字 。
她的丈夫是鲁庸 , 两人育有孩子 。
她的丈夫会帮她将手稿录入到电脑里,他熟练用五笔打字,打完后会仔细校对几遍 , 再将手稿整齐码放在木质收纳箱中,存放在专门的柜子里 。文稿传到陈小真手里时,“页面非常干净,排版整齐 , 少有错字 。”
时常有人将残雪的作品与卡夫卡的作品对比,指出相似性 。她不认可这样的说法,“我们完全不同,他是受过教育的,有思想结构在其中,我是凭空杜撰,照想象和直觉写作” 。
残雪的作品冷僻而生涩,压抑又晦涩,阅读门槛较高,残雪在中国不出名 。
残雪的文字很美,但又超越了美 , 超越了力量,也超越了技巧 。只能用迷人二字描述 。而要领会其文字之美,只能不断地沉淀,探索,没有捷径可走 。
读残雪的作品,像是与自己厮打,打破常规的阅读习惯,硬着头皮在未知之域横冲直撞;又似抓着大海里的浮木寻求喘息,最后发现已在水面漂流已久,是一种筋疲力竭的解脱;又仿佛孤身行走于深不见底的黑夜,间或有萤火虫扑面而来,而让人胆怯的夜却比光亮的萤火虫更美 。
残雪,一个不讨喜的中国作家 。
对于这一切,残雪还是表示地很淡定,她认为 , 这意味着诺贝尔文学奖开始更多地关注“高层次的纯文学”,而她则还在等待着自己的读者成长起来 。
“广泛的影响还不够” , 残雪如是评价自己作品 。
话题似乎又回到了我们开头讨论的那个问题:中国的纯文学还活着吗?
残雪似乎已经用她近四十年的写作生涯给出了一个答案:
是的,还活着,而且在她的预期中,会比现在有一个更美好的前景 。
为什么残雪在中国知名度不高?
她这次会获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