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境|WEB 3.0来了,零售3.0还会远吗?

互联网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一大段独属于自己的热闹了。
从去年的NFT、元宇宙,再到最近兴起的革命性WEB 3.0,对未来互联网形态的理论探讨、哲学思辨和海量天使资本都随风而至。尽管WEB 2.0概念才降临了17年,iPhone 4引爆移动终端才11年,互联网人已经大有一种站在下一个风口“元年”的感觉了。
互联网人停不下来折腾。
而在互联网人相爱相杀的另一群人,同样步履不停。那就是零售人。
如果说民用互联网产业的历史只有30多年,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只有20多年。那么零售几乎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行业。假使进一步放宽零售的维度,那么从货币的飞越开始算起,零售就已经存在于地球之上,陪伴了人类文明度过数万年的漫漫长夜。
零售虽然古老,但在历史上所有与人类文明相关的重大技术变革、组织变革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遥远如人类文明城邦的诞生、集市的演化、文明航线与新制造技术的传播。而在互联网诞生以来,最早的大规模的产业应用孵化了超级零售帝国,如亚马逊。
如果WEB 3.0时代到来了,零售要怎么革新?我们尝试梳理了一下零售商业的变革历史。
零售1.0:以商品的物流集散效率为中心沈从文《边城》里,总有来来回回的商人,在巴掌大的小城里来了又去。热心的商客总会给摆渡的爷爷留下些烟茶,成为了这座小城与外面世界游若细丝的联系。
而与其说这些人是“商人”,不如说他们是运输队。将货物从南运到北,从西倒腾到东。靠着区域之间的商品差价,赚取一些碎银。小商人做省级的外卖,敢冒险的人就闯得更远些。
这种零售模式下应运而生的场景,大多是集市,一集就几乎“垄断”了一个村的商品供应;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百货商场,同样成为了很多人甜甜的童年梦想。
灵境|WEB 3.0来了,零售3.0还会远吗?
文章插图
这种模式的前提背景条件,来自于商品本身在社会环境中的稀缺性。
正是因为稀缺性,商品本身就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愉悦。买冰激凌的小女孩,绝不会挑剔手里的产品到底1元钱的小布丁,还是66元的钟薛高;冬天穿的羽绒服,到底是200元的鸭鸭,还是1.2万的Moncler。
而零售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很简单,就是“拿货”。
谁能掌握产地与物流,将货有效地运输到对应的集散地,消费者会主动上门来获取商品,谁便能够获取第一桶金。这样的模式贯穿了人类数千年的零售商业历史,直到今天,在全球一些零售不发达的网络地区,集市依然是当地居民最重要的商品获取通道。
零售2.0:以商品匹配效率为中心2.0的出现,首先是为了解决1.0核心矛盾。解决方式来自于两个重要的基础设施级的变革:

  • 大规模、市场化导向的工业生产,基本解决了民用物资短缺的问题;
  • 以城市化为代表的,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初步解决商品分发环节的效率问题。
当一切商品可以通过运到人口聚集地,就能足够解决货品分发问题时,以“拿货”为核心能力“躺赚”的零售商就不再能有效存活下去。不断被海量商品投喂的消费者,其需求也在不断跳脱传统的零售场景生长。
此时,零售生态核心矛盾开始发生了改变:
  • 对于消费者来说,有限的个人精力与海量商品信息选择,存在难以调和的困境。
一方面,这让用户在购物的过程中,既需要更高的匹配效率;另一方面,在精力稀缺、商品富足的时代,用户也需要在购物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