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8同城不再神奇:商家玩套路、困于多元化、退市谋新路( 二 )


但在该计划下 , 仍有不少商家“顶风作案” , 维权无门的案例时有发生 。 追溯其原因 , 则不得不提到58同城的运营逻辑 。
曾经三次创业成功的姚劲波显然深谙互联网营销之道 。
早在2008年 , 58同城就推出了付费会员服务 , 向注册认证会员提供效率更高的营销服务;2012年 , 类似于搜索引擎的竞价服务横空出现 , 58同城也因此打通了利用低流量成本变现的商业模型 , 2013年更是扭亏为盈 , 成为首个登陆美股的国内分类信息网站 。
早年间 , 这一本万利的生意的确被姚劲波玩活了 。
不同于其他垂直平台服务于大企业 , 58同城长期为长尾中小商户服务 。 截止2020年第一季度 , 58同城平均付费商户数就有270万 。
加之姚劲波曾喊出“绝不自营”的口号 , 纯粹在线上做信息差生意 , 平台也变成各类小B商家的集散地 。
作为平台方 , 58同城的确有责任去严格核实入驻商家们的资质和产品信息真实与否 , 但这既构成了庞大的数据和人力成本支出 , 一定程度上也将导致B端开源的渠道收窄;而若不加强审核 , 那么就会有“骗子公司滥竽充数、用户体验变差、平台口碑下滑”等风险 。 因此 , 该如何权衡其中利弊?或许只有58同城“心里有数” 。
不过 , 从当前事实来看 , 58同城在核实商家资质方面的作为 , 的确未能让C端用户满意 。 在黑猫投诉平台 , 与“58同城”相关的投诉量高达5526件 , 其中与“58同城维修”相关的投诉就有240条 。 据企查查数据 , 58同城因侵权纠纷、服务合同纠纷等被起诉案件至少达144起 。
这些年来 , 58同城是不缺B端的生意单子 , 但在C端的口碑却大不如前 。
2、失落于移动互联网
从现如今58同城尴尬的口碑来看 , 很难想象 , 姚劲波在2005年创立58同城的初衷 , 竟然是源于初到北京租房被中介骗去1200元的经历 。
在PC互联网时代 , 分类信息及其带来的流量的价值一再被证明 , 其使用方式相比今天也显得十分简单粗暴 。 长期以来 , 在线营销服务和会员费都是58同城的主要收入来源 。
2013年顺利登陆美股后 , 58同城更像是步入了快车道 。
在此之前 , 信息分类领域一直有58同城、赶集网和百姓网三家你追我赶 , 各家偷偷孵化项目不说 , 一年仅广告费就能花掉10亿、20亿 , 这也造就了杨幂那句著名的广告语——“这是一个神奇的网站!”
姚劲波的野心可见一斑 。 他主动约谈当时的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试图说服对方 , 最终在投资人的撮合下 , 双方在北京三里屯某酒店达成共识 , 58同城决定以现金和股票的方式收购赶集网 , 并成就了分类信息行业第一大规模并购案 。
姚劲波终于放下了这个“每天念及次数甚至多于自己老婆”的人 , 而杨浩涌则逐渐淡出58赶集 , 专心做起了二手车生意 。
随后 , 58同城的流量生意越滚越大 。
什么行业对广告营销的需求最大?例如房地产、招聘以及车辆买卖 , 在58同城的流量变现逻辑下 , 这些行业都是58同城重要的潜在客户 。
2015年 , 58同城开启了疯狂收购进程 , 并先后将莱富特佰、驾校一点、e代驾、安居客、中华英才网和优信拍等平台收入囊中 。
同年 , 58同城还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 , 除分类信息业务群之外 , 还成立了五个创新事业部和事业群 , 含房产事业群、二手车事业部、金融事业部、渠道及兼职事业部以及58到家 。
从招聘、房地产到汽车、本地生活等领域 , 58同城已经向O2O全面开战 。
当58同城不再神奇:商家玩套路、困于多元化、退市谋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