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神舟十四号飞船着陆后未切伞,按钮由人工操作,为何不改成自动?( 二 )


分离后的推进舱进入大气层烧毁
【神舟|神舟十四号飞船着陆后未切伞,按钮由人工操作,为何不改成自动?】返回舱与大气居剧烈摩擦
在高度40公里左右 , 黑障消失 , 通讯会恢复 。 飞船的速度也从每秒几公里下降到音速以下 。 此时就开始了第三步减速:开降落伞 。 在降落伞舱盖抛掉之后 , 最先打开的是引导伞 , 它的功能是顺利拉出后面的减速伞 。 减速伞比较小 , 可将飞船速度由200米/秒降到约90米/秒 。
最后打开的才是巨大的主降落伞 。 主伞的面积非常巨大 , 达到了1200平方米 , 但重量却又十分轻 , 只有90多公斤 , 可见所用的材料即轻便又强韧 。 主伞打开后 , 返回舱的速度将骤降至8米/秒 , 即时速28公里左右 , 相当于你骑着电动自动车全速冲刺的速度 。
神舟十四主伞张开
为什么不把速度再降得低一些呢?那样就要使用更大的降落伞 , 而且速度太低了受风力的影响很大 , 着陆精度下降 , 偏离预定着陆区的可能性也会加大 , 从而使地面搜救更为麻烦 , 得不偿失 。 况且8米/秒并不是最终的着陆速度 , 骑电动车全速撞墙还是太快了 , 航天员会受伤 , 所以还需要第四步减速 。
主伞非常巨大
这个最终的减速由返回舱底部的4台反推发动机完成 , 它们根据伽马射线高度计提供的精确高度信息 , 在地面约1.2米处精准启动 , 瞬间就将速度降到了2米/秒 , 航天员就可以安全着陆了 。 神舟十四落地时冒出一阵亮光 , 就是反推发动机启动的效果 。

反推发动机启动的效果
飞船一落地 , 就涉及到了切伞操作 。 由于主降落伞很大 , 如果着陆场的风力比较大的话 , 主伞有可能再一次张开 , 力量足以将返回舱拖走 , 这对航天员来说还是比较危险的 。 因此要在落地后及时切断伞绳 。 但又不能切得太早 , 如果飞船还在空中就切伞 , 那就要摔下来了 。
切伞是由2号航天员在舱内手动操作的 , 在人工按下按钮后 , 由伞绳上的火工品起爆切断绳索 。 由于神舟十四落地时是水平姿态 , 也就是侧躺在地 , 因此位于返回舱底部座椅上的航天员是被“挂”着的状态 , 有可能头朝上 , 也有可能头朝下 。 有人就猜测是不是2号航天员刘洋的姿态不太方便碰到按钮 , 所以才没有及时切伞 。
航天员背靠返回舱底部
这种推测其实并无道理 , 飞船在设计时肯定考虑了人体工程学 , 各种按钮当然要方便操作 。 而且我国载人飞船着陆已经进行了9次(包括神十四) , 各种设置都很成熟了 , 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 。 因此刘洋很可能是有意没有切伞 , 因为切伞与否是航天员根据气象条件来判断的 , 如果风大就切 。 当时东风着陆场的天气条件非常良好 , 风力很小 , 确实没有必要切伞 。


着陆现场风力很小 , 主伞没有再次张开
还有人说 , 即然手动操作有可能失误 , 那么为什么不改成自动呢?这样就不需要航天员动手了 , 只要一落地 , 立即由计算机控制自动切伞 , 多省事啊!然而自动切伞看似先进 , 却暗藏着巨大的风险:计算机总会有故障的可能 , 而降落伞却是飞船在高空时的唯一保命手段 。 如果返回舱还没落地的时候 , 计算机或传感器突发故障而切断了伞绳 , 那可就是叫天天不应 , 叫地地不灵了 , 飞船将会直接自由落体 , 再无挽救的可能 。
如果飞船在高空失去主伞 , 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 , 自动切伞是万万不可行的 。 我相信这一次神舟十四未能切伞也并非刘洋的失误 , 而是确实没有这个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