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滴滴“复活”进度97%?( 二 )





(图源:滴滴)
但是几乎坐稳胜局的滴滴 , 却开始不断暴露出问题 。
2018 年初 , 因为监管不力 , 滴滴接连发生两起顺风车乘客遇害事件 , 使大众对滴滴打车充满怒火 , 滴滴被迫关停顺风车业务 。
2018年底 , 因为顺风车遇害事件的安全整改还未结束 , 滴滴又爆出了巨额亏损的问题 , 全年亏损高达107亿 。
事实上 , 成立至今十年时间 , 滴滴融资高达23次 , 总计烧钱高达千亿 , 却始终无法扭转亏损的局面 , 无法直起腰板跟资本叫板 。 更让滴滴难受的是 , 诸如T3出行、如祺出行等后起者开始涌现 , 都想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 最终在外有对手 , 内有亏损的情况下 , 滴滴下了一步险棋——前往美国上市 。
暗流涌动的后“滴滴”时代正所谓 , 一个行业巨头的危机 , 是万千业内玩家的机会 。 滴滴沉寂之后留下的巨大空档 , 让无数业内/业外玩家跃跃欲试 。
前段时间 , 此前只做聚合平台的高德 , 推出了自营品牌“火箭出行” , 而高德的市场份额也一路水涨;在此之前华为、腾讯也一度开始进军网约车市场 , 做起了聚合平台的生意;而T3出行、曹操出行等玩家也放出豪言;百度、美团等老玩家也在稳扎稳打 , 大家都盯住了滴滴这块蛋糕 。



(图源:火箭出行)
除了业内玩家 , 不少车企也加入了网约车的行列中 。 根据天眼查显示 , 去年7月 , 广东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了“XPENGROBOTAXI”“小鹏智航”“小鹏智行”等商标;去年8月 , 蔚来在烟台成立了销售服务公司 , 业务范围包含网约车经营 , 新能源厂家似乎都在布局网约车业务与Robotaxi业务 。
对于车企而言 , 成立网约车企业一是可以扩宽业务范围、提高汽车销量 , 让乘客感受到乘车的舒适性并吸引其购买;二是可以运营网约车来快速积累自动驾驶的数据 , 在短时间内验证产品的可靠性 , 高效地获知车辆及电池等在不同使用场景、路况以及气候下的情况优化生产和运营 , 反哺整套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 。

(图源:享道Robotaxi)
有趣的是 , 尽管各家出行厂商都在虎视眈眈 , 但是根据易观等多家机构的数据显示 , 滴滴出行的市场份额从最高的90%下滑到70%之后 , 似乎却进入了一段较长的平稳期 。 无论竞争对手们怎样增加让利措施 , 想要再从滴滴出行的口中夺走残食似乎变得越来越难 。

在我看来 , 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 , 当然还是众所周知的用户基数差距 。 作为国内老牌出行APP , 和那些很难叫到“合规”司机的新兴平台对比 , 滴滴在出行领域的先发优势可谓是巨大的 , 数量庞大的司机和乘客群体有效保障了网约车运营和消费的及时性 。
要知道 , 促使用户使用某个工具APP的最大动机就是“好用” 。 在出行领域 , 对司机而言 , “好用”指的就是平台能够及时推荐符合条件的用户;对用户而言 , “好用”指的就是用户的出行需求可以被平台快速响应 。 用户的习惯难以改变 , 滴滴用十年打下的市场基础似乎并非短时间就可撼动 。
当然 , 随着资本不断涌进 , 出行市场的格局是否会有新的变化 , 眼下还很难作出判断 。
能否恢复往日荣光?不管怎么说 , 恢复用户注册 , 标志着滴滴在经历一年多的寒冬后 , 开始走出谷底 。 问题在于 , 他们能否恢复往日的荣光呢?
在我看来 , 滴滴已经很难回到市占率高达90%的时候了 。 诚然 , 随着滴滴出行等APP纷纷回归 , 滴滴终于有机会吹响反攻号角 。 除了向火箭出行、T3出行、曹操出行等竞争对手发起反攻 , 力争夺回市场份额之外 , 他们还能和抖音、微信、华为等聚合平台积极洽谈接入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