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智能巡检千亿市场,复合机器人机会几何?( 三 )



图:节卡与合作伙伴打造的巡检机器人
(2)难点及创新点
目前变电所人工巡检存在着很多不足 。 传统人工巡检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检测质量分散、手段单一等不足 , 人工检测的数据也无法准确、及时地接入管理信息系统 。 并且 , 随着无人值守模式的推广 , 巡视工作量越来越大 , 巡检到位率、及时性无法保证 。 此外 , 在高原、缺氧、寒冷等地理条件或恶劣天气条件下 , 人工巡检还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 缺乏有效的巡检手段 。 大风、雾天、冰雪、冰雹、雷雨等恶劣天气下 , 也无法及时进行巡检 。 难以满足现代化智能牵引变电所安全运行要求 。 传统巡检操作方式均需人工操作 。 将智能应急操作装置引入变电所 , 融合当前最新的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 创造性克服了以往铁路牵引变电所人工巡检的诸多弊端 , 满足了铁路行业用户提出的新需求 。
(3)效益或影响
JAKA Zu 3协作机器人 , 自重仅12kg , 小巧轻便 , 与AGV匹配度高;重复定位精度为±0.02mm , 在执行命令时 , 可精准完成;防护较好 , 适用于工业环境 。 通过这种解决方案 , 有效降低了人工维护成本 , 相比部署传统巡检系统具有简单灵活和成本低的优势 , 极大提升了变电所运维智能化水平和应急响应水平 , 为无人值守变电所的全面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对于进一步提升整个铁路行业的智能化水平和高科技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
案例四:艾利特机器人轨道巡检应用
(1)项目描述:
提到地铁安防 , 人们通常都会想到进站安检、监控摄像 , 其实对于现代地铁的安防设施建设 , 单有监控摄像 , 进站安检 , 是远远不够的 。 巡检人员对地铁进行实地检查 , 仍然是无可替代的重要环节——每寸铁轨、每枚螺丝都事关地铁行车安全 , 巡检只能用脚步丈量 , 没有捷径可走 。 虽然地铁看上去就两条轨道 , 很简单 , 但是需要检查的项目很多 , 是一个重人力的工种 。 位于华北的一家城市地铁运营公司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

图:艾利特机器人应用于轨道巡检
(2)难点及创新点:
目前地铁大部分还是使用人工检测 , 每条线路需要10到20名轨道检修工每天凌晨进入隧道步行检修 , 每小时只能检测5公里轨道线路 , 存在作业效率低、人身安全隐患、无客观标准、原始数据无详实记录、人工成本增加、夜间作业难免漏检等诸多弊端 。 整套方案充电一次可连续运行8小时 , 基本能确保完成一条完整地铁线路的检测 。 该应用集成艾利特EC66(6kg负载)协作机器人 , 自重仅为17.5kg , 相较于同负载传统工业机器人 , 功率250w仅为传统工业机器人的1/4不到 , 确保AGV小车运行时可达到更高的续航时间 。 此外 , ELITE的协作机械臂提供48V直流版本 , 可与AGV集成后省略机器人控制柜由小车直接供电 , 系统更加紧凑 。
(3)效益或影响:
【安卓|智能巡检千亿市场,复合机器人机会几何?】目前客户开始使用这套设备对轨道线路道床、扣件和钢轨常见巡道这三大系统的十多项标准进行精准检测 , 无论是扣件缺失、断裂、浮起 , 钢轨出现裂缝 , 道床出现积水、异物等 , 都能及时发现并报送 。 使用协作机器人+AGV方案替代人工检车实现了轨道巡检过程中的“安全、高效、精准” , 将人员从繁重、恶劣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 从而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 。 复合移动机器人应用正在不断深入 , 为了更好的解析当前我国复合移动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 , 中国移动机器人(AGV/AMR)产业联盟此前曾发布了《复合移动机器人行业发展蓝皮书(2021版)》;同时 , 为了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 , 由中国移动机器人(AGV/AMR)产业联盟标准管理委员会主持制定的《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 复合机器人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也将在2022年3月正式发布 ,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