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字节裁撤战投部,大厂造系终结?( 二 )


在这位前高盛人看来 , 腾讯不可能涉足所有的互联网产品 , 尤其是内容领域 , 资本的参与才是唯一可行的路径 。 通过资本形成联盟 , 腾讯既能实现开放的目的 , 也能让自身庞大的流量资源获得资本意义上的价值释放 。
2011年起 , 腾讯一改之前的投资策略 , 开始用资本手段实现结盟式的开放 , 而微信的崛起让刘炽平手握和所有渴望流量的互联网企业谈判的筹码 。
据企查查数据 , 目前腾讯投资的投资事件总数为1212起 。 2011年到2021年 , 腾讯每年投资数量从16起增至258起 。
腾讯最重要的投资也都集中在这段时间 。 2008年至2015年 , 腾讯多次投资并最终收购了拳头公司;2013年 , 腾讯 4.48 亿美元投资搜狗;2014年 , 腾讯又接连入股大众点评、京东......
马化腾是进化论和失控理论的拥趸 。 面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 他试图让腾讯成为一家边界模糊的生态组织 , 并在2013年前后提出“连接一切”和“互联网+”的理念 。
【尼康|字节裁撤战投部,大厂造系终结?】而另一家高速扩张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认为自己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 很快 , 想要“连接一切”的腾讯和将目光投向天下的阿里在正面战场相遇了 。
腾讯通过投资 , 切入了电商、本地生活、出行等诸多领域 , 与阿里巴巴展开了一场漫长而激烈的投资竞赛 。 在这场双寡头式的战备较量中 , 它们各自筑起城墙 , 挖出护城河 。 用马化腾的话说 , “以遏制或钳制对手的过分逼近 。 ”
在本地生活领域 , 腾讯支持大众点评 , 阿里支持美团 , 这场竞争以阿里退出美团 , 腾讯促成美团大众点评合并告终;在出行领域 , 滴滴和摩拜背靠腾讯 , 快的和ofo背靠阿里 , 战火从四轮车燃向两轮车;而在阿里的腹地电商领域 , 腾讯相继投资京东、拼多多 , 竞争从未停歇 。
在数次“大战”中 , 两家公司互有胜负 , 围绕两家公司投资模式孰优孰劣的争论也时有发生 。
阿里的投资策略在2008年前后开始成熟 , 更强调被投项目的战略协同性 。 一个典型的模式是“早期少数股权搞试点 , 后期整体并购促协同” , 如 UC、饿了么、大麦网 , 都是先被阿里以少数股权投资 , 而后被整体并购 。
试点之后如果和主业的战略协同效应成果显著 , 并且能够看到后续更大的发展价值 , 阿里就会尝试发起并购 。 同时为实现投资的预期 , 阿里常常会与被并购的项目签订业绩对赌协议 , 防止创始人撒手不管 。
蔡崇信曾将阿里的投资逻辑与围棋类比 , “我们就是把正确的资产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 战略投资和并购是作为赢得围棋的一部分 , 给阿里建立长期的战略价值 。 ”
对外投资形象上 , 阿里更强调控制 , 腾讯则不谋求控股 。 这两种不同的投资风格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今互联网行业的格局 。
B
与同时期大厂相比 , 京东算是投资新手 , 2013年才开始涉足对外投资 。 2015年 , 京东投资量激增 , 从2014年的9起猛增至67起 , 主要原因是人员和资金的充裕 。
2014年3月 , 腾讯战略入股京东后 , 京东战投部从腾讯引进了一批高管和相关人员;而随着当年5月美股上市 , 京东获得了大量资金以支持其对外投资 。 此后 , 京东就开始跟着腾讯参投了一系列后期大项目 , 包括饿了么、易车、易鑫集团、买卖宝、蔚来汽车等等 。
移动互联网时期崛起的“后浪” , 在投资领域学习的速度更快 , 小米、字节跳动和B站就是其中代表 。 据统计 , 2011年后创立的互联网公司平均成立2年后就开始布局投资业务 , 而传统公司平均成立14年后才会开始投资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