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得益于精神疾病吗?

天才精神病人金晓宇的故事传遍了全网 。 在他父亲的描述里 , 患有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三十多年的儿子是一位天才译者 , 精通英语、德语、日语 , 翻译效率奇高 , 作品口碑极佳 。 不几日 , 金晓宇本人接受采访 , 称“我不是天才”“殊不知里面有多少自己的努力” 。
大众文化经常将创造力与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 , 但相关研究仍存在争议 。 我们不应忘记 , 无论金晓宇是不是精神病人 , 他作为译者的非凡成就都付出需要极大的努力;我们更不应该忘记 , 作为精神病人的金晓宇 , 一直默默忍受着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
撰文|MollyBarker
天才得益于精神疾病吗?】译者|Mollie
校对|OrangeSoda
编辑|OrangeSoda
人们总是忍不住将聪明才智与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 。 在流行文化中 , 我们常常看到头发乱糟糟的天才在每个物体的表面上写满公式——他们处于才智过人与精神失常之间的边界上 。 同样地 , 我们认为艺术家是饱受折磨的灵魂:他们必须与内心的恶魔斗争许久 , 才能创造出卓越的作品 , 然后割下一只耳朵或陷入重度抑郁 。 这些刻板印象背后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几十年来 , 科学界一直众说纷纭 。
关于创造力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联 , 一个最广为引用的证据或许是美国神经科学家南希·安德烈森(NancyAndreasen)的研究 。 1987年 , 安德烈森通过她在爱荷华大学进行的采访发现 , 在创意作家及其家庭成员中 ,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更高 。 这其中包括著名的科幻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 。
天才得益于精神疾病吗?
文章图片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Vonnegut) , 美国作家 , 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 有《第五号屠宰场》《猫的摇篮》等作品 。 丨来源:Wikipedia
两年后 , 另一项类似的研究通过采访英国画家和作家 , 发现情绪障碍的发病率为38%(尽管没有包括对照组) 。 然而 , 这两项研究都因为样本量太小、使用了自我报告数据、以及存在采访者偏差而备受诟病 。 心理学家朱迪思·施莱辛格(JudithSchlesinger)直言不讳地批评这些研究:在她看来 , “疯狂天才假说”的科学可信度就和尼斯湖水怪一样 , 而且这个假说忽略了勤奋与勇气对成功事业的重要性 , 可能会导致富有创造力成为一种病态 。
衡量创造力的难题
研究者面临的两个主要的挑战 , 是定义“创造力”并确定如何准确地衡量它 。 “发散思维”(Divergentthinking) , 即对一个开放式问题想出尽可能多的答案的能力 , 经常被用作一个创造力的代表 。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让参与者想出一块砖可能的用途 , 而一个思维发散的人可能会回答:“镇纸、门挡、临时武器、嫩肉剂……”
相反 , 当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时 , 就会出现集合思维(convergentthinking) 。 标准化考试就是一个例子——在这类考试中 , 考生依靠记忆或逻辑来获得正确答案 。 但是 , 将发散思维与创造力联系在一起 , 往往会让我们忽视集合思维在创造性工作(比如科学创新)中的作用 。
另一种衡量创造力的方式 , 是根据人们的职业(例如建筑师或会计师)或他们获得的创造性荣誉(例如普利策奖)来选人 。 然而 , 这个方法的问题是 , 研究者很难确定精神疾病患者是天生就更具创造力 , 还是艺术创作的孤独增加了抑郁和情绪障碍的发病率 。 换句话说 , 我们很难理清其中的因果关系 。
天才得益于精神疾病吗?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