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破局行业“寒冬”,京东找到了新赛道( 二 )


其二 , 流量思维已经不再是互联网企业的“万金油” 。
从2018年左右 , 京东就在有意识地推动 , 由流量思维主导的消费互联网 , 转向以科技创新主导的产业互联网 。 从AI机器人切入科技赛道后 , 京东用3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产业生态链 。
而习惯于流量思维和打法的各大互联网企业 , 仍旧坚守短期主义原则下的既得利益 。 但在新的市场环境面前 , 流量已经不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金油 , 想要在下阶段互联网市场中赢得领先 , 还是要掌握更具体、更具深度的核心优势 。 在这方面 , 京东无疑是走到了前面 。
只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面前 , 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 。 以互联网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 相信很快就会有更多的对手迎头赶上 , 京东还远没有到达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 。
主战场变迁 , 腾讯阿里并未走远作为京东发展史中 , 始终都保持着最高出镜率的两家互联网企业 , 阿里和腾讯 , 还将会持续扮演京东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 在摩根商研所看来 , 京东下阶段需要关注的还在于这三点:
一、阿里的末端配送 。
截至去年第四季度 , 淘宝、天猫等阿里旗下电商平台的总活跃人数已经超过8亿人 , 而京东的整体活跃人数只有约4.7亿 。 这也意味着 , 阿里在用户数量、市场宽度上 , 始终都保持着更高的上限和潜力 。
除了体量上的差异外 , 阿里的技术优势也不容忽视 。 毕竟贸易的本质 , 大致可以理解为如何将路途成本消耗折算为更多的利润 , 而技术革新 , 永远都是释放成本最有效的方式 。
高质量的物流配送固然是京东成功超越阿里的主要优势所在 , 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普及和落地 , 由快递员组建的配送服务网络 , 逐渐会被更高效、更快捷的无人配送设备所取代 。
【物联网|破局行业“寒冬”,京东找到了新赛道】鉴于阿里的云计算技术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取得领先 , 占据了信息端优势 。 以此为基础 , 配合菜鸟驿站系统的布局 , 抢占“最后一公里”的定义权 , 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
更何况 , 在去年双十一期间 , 阿里与毫末智行合作推出的“小蛮驴”无人配送车 , 已经在高校场景中取得了优秀的表现 。 在末端配送市场 , 京东和阿里还会有一场硬仗要打 。
二、腾讯的流量 。
作为京东曾经的第一大股东 , 除了投资和业务扶持 , 腾讯对京东发展最大的作用还是持续的流量导入 。 例如在互联互通还没有出现的时期 , 微信为京东提供的一二级入口 , 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效应 , 甚至于超过四分之一的京东用户 , 都是来源于腾讯的引导 。
这也是为什么 , 在腾讯大幅减持京东股票的时候 , 业界会普遍担忧 , 在失去了腾讯的流量支持后 , 京东的业务是否会遭到根本性的影响 。
虽然京东早已转型为技术为主、服务驱动发展的综合电商企业 , 已经不再依赖于腾讯的流量 。 但是哪怕流量红利已经见顶 , 砸钱换规模的打法已经不合时宜 , 流量竞争依旧是互联网竞争的常态行为 。
随着流量洼地和存量运营的精细化越发重要 , 京东并不能就此剥离腾讯对电商平台的流量赋能 , 反而要在二者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到期之前 , 寻求更有效的合作途径 , 亦或是寻找新的流量来源 。
在监管不断加强的当下 , 究竟是选择去腾讯化 , 还是加重自身的“腾讯系”标签 , 或许会成为京东无法逃避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