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维权|中消协发布2021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 三 )


舆论认为,在网络消费发达、支付方式多样的当下,未成年人消费更应被谨慎对待。相关争议事件中,孩子支支吾吾,家长着急上火,商家也觉得冤枉,各说各有理,最终警方介入处理,或是对簿公堂的,不在少数。舆论呼吁,解决此类问题的核心还在于监护人和经营者都能为保护未成年人切实负责。一方面,家长要加强和未成年人之间的沟通,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防止因炫富、攀比等因素造成的盲目消费。另一方面,商家有责任和义务引导未成年人正确消费。当未成年人独自以较大金额购买商品、服务时,商家应审视购买人的消费行为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消费纠纷,更不能以“算法”等手段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过度消费,谋取不当利益。
五、餐饮品牌门店食品安全事件受关注
社会影响力:91.4
话题解析
2021 年,部分餐饮品牌门店被曝光食品安全隐患引发舆论热议。在“胖哥俩肉蟹煲死蟹冒充活蟹”“吉野家使用发臭肉末”“星巴克私换配料标签使用过期食材”等一系列事件中,涉事主体不仅有近年走热的新兴餐饮品牌,更有深受消费者信赖、被视为行业标杆的餐饮连锁大品牌。
舆论认为,餐饮品牌门店屡屡陷入“问题后厨”“黑暗食材”问题,对消费者的胃无疑是“不可承受之重”,极大损害了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这背后折射出的是餐饮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及在管理中存在漏洞。舆论呼吁,食品安全是不可突破的底线,一方面有关部门应以“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之姿对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餐饮行业也应切实做到规范操作,强化责任意识,各方努力,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六、消费者个人信息“裸奔”问题突出
社会影响力:90.6
话题解析
2021 年,部分 App 或微信小程序违规、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快递面单成为泄露消费者隐私“黑洞”,涉“脸”个人信息侵权等话题屡见不鲜。对此,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回头看”等行动,持续加大对 App 侵害用户权益的整治力度,多次通报、下架违法违规 APP。与此同时,中消协认为,一些餐厅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此外,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些企业未经消费者同意,通过摄像头擅自收集人脸信息。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舆论期待,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持续形成高压态势,压实信息采集方的主体责任,强化行业自律,借助防窃密、防篡改等技术手段,筑牢个人信息保护防线,切实解决滥用个人信息、对个人信息数据管理不力等问题;相关企业承担起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责任与义务,严守相关法律法规,谨守合规红线;消费者提升权益保护意识,注意防范可能的信息泄露,如遇个人隐私被泄露,可借助电话录音、网页公证等手段保留证据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七、视频平台“超前点播”被指“套路”接连取消
社会影响力:89.7
话题解析
2021 年 8 月,热播剧《扫黑风暴》采取了“超前点播”的更新方式,其中“必须按顺序解锁剧集”的规定受到质疑。网民认为当下视频平台在剧集播放上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套路”,赚钱手法“吃相难看”。对此,上海市消保委发声称,“按顺序解锁观看”涉嫌捆绑销售,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漠视。中消协针对“超前点播”、广告特权、自动续费、会员协议等发布观点。2021 年 10 月,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视频平台接连宣布取消剧集“超前点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