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图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韭菜财经APP(ID:jiucaifin),作者:符麟丹,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随着各行业内卷的日渐严重,各企业除了深耕当前的业务外,也纷纷开始跨界开拓新业务。而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持续火热,也让跨界造车成为了新潮流,不仅有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参与其中,就连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也争相下场。
而巨头纷纷扎堆造车赛道,又引发了新一轮的造车热潮,家电巨头们自然不甘落后,也想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分一杯羹。于是,美的、格力、海信、海尔、创维等国内家电巨头们,纷纷选择了贴合自己发展路线的造车方式,悉数进入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
其实,家电企业跨界造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十几年前,以春兰、奥克斯、波导、夏新、新飞、格林柯尔、美的为首的国内家电企业,就已经试水造车了。只不过当时由于在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下,这些家电企业的造车行动纷纷折戟。时隔数年,卷土重来的家电企业们,其切入角度与造车逻辑也与之前大不相同。
技术派造零件有了“先行者”的前车之鉴,重回造车市场后的家电巨头们变得更加谨慎,其中美的、格力、海信等企业开始不以造整车为目的,而是将汽车供应链作为了切入口。
美的已经明确了造车的战略方向,主要布局以电机、电控和压缩机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其实从很早开始,美的就已经布局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相关领域,不仅通过旗下威灵汽车投产了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三大产品线,发布了五大零部件,还收购了合康新能,试图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制造,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等领域全面渗入。
与美的相同的是,格力也是通过收购珠海银隆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只不过格力对汽车空调制造情有独钟。众所周知,珠海银隆不仅拥有丰富的造车经验,还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电池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而格力通过与珠海银隆合作,其无稀土主驱电机及驱动器就能与银隆钛酸锂电池相结合,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动力问题,使其成功进入汽车空调领域。
海信则以车路协同及车身感知的核心零部件,切入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日本三电开发的新一代电动压缩机、综合热管理系统和汽车空调产品等,在新能源汽车上得到了大量应用,海信就收购了汽车空调供应商日本三电集团,依托日本三电的显著技术优势,海信在整车热管理、智能座舱和车路协同等方面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而美的、格力、海信之所以选择从更细分的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进军造车,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
一方面,与工艺更复杂的整车相比,汽车零部件的风险更可控。由于整车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所以,其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以及对供应链整合的管理要求,都要远远高于汽车零部件。而零部件的产业链条更短,与企业原有的业务不会产生较大冲突。因此,对于家电企业而言,从零部件入局造车市场风险更小。
另一方面,相较于投资成本更高的整车,汽车零部件的利润率更高。由于整车的产业链条过长,投资回报期也就相对较长;再加上整车所涉及的投入资金比较多,利润空间就变得十分有限。而与之相反的是,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相对较短,而且属于易耗品,需求具有持续性;性价也比较高,回报相对丰厚;况且前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还能尽快获得收益回报。
赋能派做场景家电行业跨界造车者众多,从零部件切入的技术派并不是独一份,其中,从驾驶场景布局的赋能派自然也不容忽视。
- 华为“造车”的逆袭之作?赛道首试问界M5
- 小米科技|1月份还没过完,就有两家电商公司宣布倒下,小米京东“栽跟头”
- 智能、时尚、年轻,用什么来挽留个人家电市场?
- ces|索尼高管:不造车风险太大!
- 第一枪|2022年家电市场第一枪已悄悄打响
- 电子商务|小鹏采集人脸信息,互联网造车也要继承互联网“陋习”?
- 官宣造车一年里,集度汽车急于贴上AI标签
- 天眼查|造芯的吉利,造车的富士康
- iPhoneSE|家电实体店不会更差也难更好,大家都要做好一个准备
- 华为|华为造车,左右为难,有点骑虎难下了